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邑(今山東省鄒縣東南)人。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少年時深受舊禮教的熏陶,後來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歷游齊、梁、宋、滕、魏、楚等國。曾任齊宣王的客卿,但因主張未被採納,憤而去官,退居故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一起著書立說,寫成了《孟子》一書。晚年致力於教育事業。他追隨孔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孟子學派在戰國中、後期影響很大,孟子死後,他的名聲更是越來越高。魏晉時,史學家仍以孟荀並稱。唐代韓愈提出「道統說」,揚孟抑苟,定孟子為孔子之道的唯一繼承人。到了宋代獲得僅次於孔子的「亞聖」之稱。
孟子生活在戰國中期,當時由於奴隸的解放和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台,作為社會的人的價值和地位空前提高,「天道遠,人道邇」,「輕鬼神,重人事」的哲學思想應運而生。那時思想家們面對現實,探討人道人性,而且人性問題成了百家爭鳴中爭論的焦點之一。孟子在這場爭辯中,對於人性的特點、人性的來源和人性的保持與尋回等問題,在《告子章句》中都作了明確而系統的回答。
《告子章句》是《孟子》中一篇。《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是研究孟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寫成於戰國中期。《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11篇,現存7篇。南宋朱熹把《孟子》和《大學》、《中庸》、《論語》合編為「四書」。《孟子》中的《告子章句》分上下兩篇,這裡節選的是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