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馬作為一個特殊的繪畫題材歷代相傳,以唐宋時期最為活躍,畫馬名家層出不窮。唐代著名的畫馬名家以曹霸、韓幹為首,而宋代的李公麟創造的獨特的白描畫馬,更是技法一絕。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漢族,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
「龍眠胸中有千駟 不惟畫肉兼畫骨」——蘇軾
李公麟愛馬
愛到癡迷
▲五馬圖 紙本墨筆 29.3x225cm 無名款
李公麟《五馬圖》屬於《職貢圖》之類的宮廷繪畫,內容表現西域進貢北宋朝廷的五匹名馬及奚官、圉夫等。前三人為西域人裝束,後兩人為漢人打扮。此畫為長卷,分五段,每段繪一人牽一馬,這些由西域諸國進貢的駿馬,馬名依序是「風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第五匹馬佚名,經考證可能為「滿川花」。畫中的5位馬官,兩位是漢人,其餘的為外族,形貌、服飾、神情各不相同。
在形體方面五匹馬有著共同的特點,李公麟卻在共性中刻畫出了它們不同的特點,避免造成「五馬相近」的局面。
白描畫法是李公麟塑造馬的主要手段。
風頭驄
錦膊驄
馬匹肌肉發達的部位:線走外弧,筆力穩健而富於韌性,體現出肌肉的彈性特徵。
好頭赤
照夜白
刻畫的鬃尾:線條圓潤流暢,實起虛收,顯示出良好的蓬鬆感。
滿川花
勾勒的蹄部:線條變得堅勁挺拔,充分顯示蹄部的角質感。
李公麟此畫不但將馬畫的形神具備,白描人物的功力也相當深厚。歷來都說唐代吳道子之後,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畫的最好,似乎並不怎麼用線,就能畫出骨肉感和毛髮、衣裳的質感,用一句行內人經常說的話,就是線條很高級。
▲唐代吳道子白描人物 《八十七神仙圖卷》局部
由於《五馬圖》中每匹駿馬都有題記,表明李公麟描繪的是皇家馬廄中真實存在的五匹有名字、有年齡有產地的駿馬。
然而,
事實果真如此嗎?
根據題籤,第四匹馬叫作「錦膊驄」,是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四月初三由董氈向宋朝進貢的貢馬。看似言之確鑿,卻存明顯的錯誤。董氈是青唐吐蕃首領,被宋神宗賜封武威郡王。然而他在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 年)10 月就已去世,怎麼可能在 3 年後再向北宋朝廷進獻「錦膊驄」呢?
《五馬圖》的第一匹馬,標明是宋哲宗元年(1086 年)12月 16 日于闐國進貢的「鳳頭驄」,但這與當時于闐進貢的時間不符。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有一次大規模的貢馬。在當時,進貢實際上相當於和北宋政府做生意 :為了這批于闐馬,北宋政府賜錢 120 萬。顯然,太過頻繁的進貢,北宋政府也吃不消。所以,在宋神宗的時候,便限定于闐最多每隔兩年進貢一次。也就是說,下一次進貢,要到兩年之後的元 三年(1088 年)。如此說來,于闐國的鳳頭驄又如何能在 1086 年的年底來到開封呢?
所以,《五馬圖》中的五匹馬,與其說是北宋御馬廄中的五匹真馬,還不如說是李公麟和黃庭堅合作構建出來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