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約846—約904),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他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自期,故而對晚唐的混亂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頗多反映,如山中寡婦的避征無門,《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寶,亂殺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墳;《再經胡城縣》中酷吏的殘忍,縣民的含冤,都是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其詩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體詩,但也失之淺率,不甚耐讀。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杜荀鶴的《閩中秋思》,一起來看看吧!
閩中秋思
杜荀鶴〔唐代〕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詩的開篇,即寫閩中秋景。詩人以極為細膩的筆觸,以雨中紫菊的艷麗色彩和風裡紅蕉的清脆樂音,新鮮生動地寫出了南國特點。前句的一個「勻」字,極準確地勾畫出雨的細密,雨的輕柔。在那動人的叢叢紫菊前,雨是那樣的溫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將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濃淡均勻,讓人賞心悅目;而後句的「弄」字,則以擬人的手法將「風」人格化。閉著眼想想,風吹紅蕉,蕉葉聲聲有韻,這該是怎麼的一種情致。這樣的一幅聲色俱備的圖畫,是很容易讓人陶醉的。
接下來的三、四兩句,詩人有意地拓開一筆,將筆觸延伸到人們的目力的盡處:「北畔是山南畔海」,詩句看似極為平實,卻高度地概括出閩中的地勢:北邊是山,山道彎彎;南邊是海,海浪滔滔。風景美妙得可以入畫,可以為詩,可以作為旁觀者興奮地指手畫腳,可是,真的走馬行船卻實在不易。於是,便有了結句的「只堪圖畫不堪行」。這不僅是詩人由衷地慨歎,也是全詩旨意之所在。
詩為詩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過這些「紫」、「紅」的耀眼色彩,透過那些音韻和諧的聲響,不難發現,詩人抒寫的,原來是濃濃的思鄉情懷,詩人筆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覺地印上了深深的鄉愁的印記。於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為詩人一種情感的載體,成為詩人以景抒情的絕佳選擇。這就是所謂「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詩人跋涉異鄉,旅途艱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懷鄉之感,則成為一種必然。可詩人在詩中,卻有意識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將極和諧的風景與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從而形成強烈的對比,借此,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緣於內心深處的隱痛。於是,一種叫作「鄉愁」的東西,也就隱逸於其中,瀰漫於其中。
相關內容: 杜荀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