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有句民謠:「谷子黃,哈尼狂。」哈尼族未婚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歲就要找對象,秋收過後正是談戀愛找對象的好時光。
哈尼族青年找對象有三個標準:一是漂亮;二是勞動好不好;三是會不會操持家務。第三條最重要。哈尼族姑娘都要穿護腿,小伙子結識姑娘首先關注的就是該姑娘的護腿布製作水平如何,會不會紡線,所以哈尼族女子從小必須學會抽線、繡花、縫衣裳等技巧,免得嫁不出去。
哈尼人結婚一般選在冬蕎收了以後到第二年祭寨門之前。訂婚後緩衝期期間,如果姑娘不反悔,就由男方找知心朋友找個夜晚潛伏進村把姑娘「搶」回來,臨走前放點錢。姑娘父母第二天早上見到留下的錢,就曉得女兒被男方領走了,也不會去找。即使女方父母反對,也要等到七天之後,女婿回來認親才知女兒下落,只好默認。
舉行婚禮時,迎親隊伍必須衝破女方送親隊伍的防線把姑娘「搶走」,送親隊伍則向迎親隊伍及新娘投糯米飯團、泥巴團、土灰等,以示惋惜。
生活在墨江一帶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齡夥伴的陪同下前去迎親。到了新娘家後,要拜見岳父岳母,並經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離家的時候痛哭不止,這就是哭婚的習俗。新娘在出嫁前三天就要哭婚,而且哭得越傷心越受人稱讚,表明她對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
新娘在弟妹和親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門口才止住。送親的隊伍則挑著背著嫁妝,一直送到男方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衣服、被褥、農具等,還有糯米飯、染成紅、黃、白三色的幾大摞糯米粑粑。
嫁妝中還必須有舅舅送給新娘的一件蓑衣,一隻巴籮,弟弟送給新娘的一根手鏈和一根背帶。這些東西要沿路讓人看清楚,以顯示其富有和華麗。一路上嗩吶聲不斷,逢村過寨還要鳴放鞭炮。無論天氣如何,新娘都要打一把花傘。
婚禮要在男方家的女室正式舉行。婚禮開始前,新郎與新娘必須同吃一個雞蛋、一條豬腿,表示從此同心同步過日子。婚禮開始時,由新娘向來賓敬酒,周邊老人用歌聲來祝福。婚後第二天,新郎新娘要上山砍回一根柴禾舉行燒火儀式,或讓新娘上山砍一截芭蕉心做道菜給客人吃,表示新娘從此進入新郎家的門了。
有的村寨要求新娘穿上婆婆準備的白裙子才能過寨門到新郎家。新娘進新郎家門時,還必須剪下新郎姐姐的三根頭髮為新娘「洗手洗腳」,方能跨入門檻。新婚之夜,有的禁止當晚同房,客人則聽歌手唱歌,大家跳蘆笙舞,通宵達旦。個別地方認為不能把姑娘當牛馬賣掉,不收彩禮。有的村寨要求婚後第二天夫妻同種一塘瓜,有的要去背水。
新娘回門是在兩月內選一吉日,新娘由公公、叔叔陪同,帶一隻雞、一筒酒回娘家住一晚。返回夫家時,娘家會送一點農具之類的東西,便於小兩口今後好過日子。
相關內容: 哈尼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