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也是一個熱愛音樂和舞蹈的民族。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隨身帶著自己的樂器。小伙子愛的是三弦四弦,姑娘們喜歡「把烏」和「響篾」,男孩子愛吹直笛,老年人也有他們特製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
巴烏是哈尼族、彝族單簧氣鳴樂器。哈尼語稱各比、梅巴、妞巴。彝語稱非裡、爾吉非裡、比魯、烏勒。漢語稱巴烏。流行於雲南省南部的紅河、玉溪、思茅、西雙版納、臨滄、德宏等
哈尼族現有人口1254800人(1990年),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四縣,思茅地區的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鎮源彝族哈尼族自治
哈尼語稱「扎勒特」,意即新年的開始,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哈尼族根據古老的曆法,他們的新舊年的交替,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把農曆九月底作為年末,把十月當作歲首。新舊年之
傳說哈尼族祖先原來不會開田種地。後來天上有一位掌管五穀的神仙,他在天上有一丘栽種七十七種穀物的大田,耕耘這丘田,必須有一千二百個仙童,駕馭著一千兩百頭神牛梨耙一天
哈尼族還沒有形成虔敬的一種崇拜,原始的萬物有靈,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內容。有少數地方信仰基督教。原始宗教信仰主要圍繞農業生產和建寨進行。祭天、祭
要釀造燜鍋酒,首先必須的是「酒藥」,也即現代工業釀酒中使用的酒麴。哈尼族燜鍋酒的酒藥,採用日常所見食材如樹根、樹皮、樹葉、果實、香料以及大米、白面等二十餘種材料配
哈尼族傳統曆法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個季節,每季為四個月。在一年之中有過兩個年節的習慣。一個是十月年,另一個是六月年。十月年是在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過,歷
節日時段: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 節日來源 苦扎扎節,也叫六月年,在每年農曆6月中旬舉行,是紅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猶如漢族過春節一樣熱鬧隆重。屆時,哈尼山寨到處興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歷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
阿瑪施節又叫祭母節,時間是中國農曆二月龍日舉行。哈尼族民間祭祀節日。「阿瑪施」是哈尼語音譯,「瑪」意譯為「女性」、「母親」、「雌性」及「大」。「阿瑪」,有的地方叫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同語支裡有彝語、拉祜語、僳僳語、納西語、基諾語等。哈尼語在國外,分佈在緬甸、泰國境內的又稱卡話,和我國西雙版納地區的哈尼話接近;老撾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鳥,把布谷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谷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谷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
哈尼主要居於紅河南岸的紅河、綠春、元陽、金平等四縣;雅尼居於西雙版納自治州及瀾滄縣;卡多、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均交錯聚居或散居於景東、鎮沅、墨江、新平、元江、普
民間的婚、喪宴席風俗,一般都是在自己家中操辦,而且按來客人數多少擺酒席,少則擺幾桌,多則幾十桌。而雲南省元陽縣俄扎鄉哈播村哈尼族的宴席卻與眾不同。他們將宴席擺在大
雲南元江哈尼族的「黃飯節」,是和生產節令相關的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節日。每年的陽春三月,萬物復甦,百花爭艷時,按照哈尼族的傳統習慣,家家戶戶都要蒸好噴香的黃色糯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葉車婦女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里長外短
哈尼族民間樂器一般不用於民歌、說唱和舞蹈的伴奏,而是一種獨立的音樂類別,較之民歌形式和音域更為靈活多樣。各種樂器因其構造的不同、音域和表現力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音
哈尼族文學以民間文學為主,包括詩歌、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謠諺等。 神話和傳說最古老,數量相當多,有《天、地、人的傳說》、《兄妹傳人種》、《作洛搓羅》等。創世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