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生於公元619年,卒於大約公元687年,字觀光,是唐朝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也是其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詩人和文學家。也是一個長期懷才不遇,鬱鬱不得志的小官吏。唐高祖武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19年,駱賓王出生在一個叫駱家塘的地方,從前在這裡駱是大氏族,但他出生的時候,家族已經漸漸落寞,但他的祖父早年曾經做過地方官員,為了躲避戰亂隱居在此,而駱賓王的父親也是一個經綸滿腹,才華橫溢的才子,駱賓王的出生讓父子二人喜出望外,決心要取個好名字,經過一番推敲琢磨,最後根據《周易·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的意思,給他取名賓王,字觀光。意思就是希望駱賓王長大之後,為官做人能夠做到體察民情,輔佐明君,建功立業,成就一番事業,光耀門楣,也能造福黎民百姓。可是儘管祖父與父親為他取名的用意是好的,可是駱賓王經過了半生的波折,最後還是落得了罷官被貶,最後更是客死他鄉,葬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
駱賓王許是因為家庭環境的關係,從小的聰慧機智,尤其是據相傳,他七歲就作《詠鵝》這首詩,不管這典故是真是假,但這首《詠鵝》確實如春風一般,傳遍了大江南北,並且一直流傳至今。並且隨著時間的流傳,更成為智慧和經典的象徵。
對於駱賓王是怎麼死的,到現在也仍舊存在著爭論,有許多的說法。一說是徐敬業兵變失敗後,駱賓王和徐敬業的舊部意欲逃去高麗,在去往高麗的途中因為遇到了風浪被阻,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叛變,為了將功贖罪、為自己討得一線生機,遂將駱賓王給殺了,並將其頭顱上交至朝廷,駱賓王全家也因此無一倖免都被殺害了。在《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等史書中,對於駱賓王的死,都記載的是此說法;一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後,只有駱賓王和徐敬業的兒子逃了出來,二人躲藏在水蕩,最後駱賓王死在崇川,徐敬業的兒子為其修的墓;一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後,官軍一直都沒有抓到徐敬業和駱賓王,他們紛紛害怕武則天怪罪下來,遂找了兩具屍體來冒充徐敬業和駱賓王,並將兩具屍體的頭顱砍了下來上交至朝廷算是交差了。據傳徐敬業和駱賓王后來都出了家,做了和尚。此說法記錄在唐朝的《本事詩》中;一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後,駱賓王知自己已經毫無退路了,便跳江自殺了。此說法記錄在唐人所撰寫的《朝野僉載》中;對於駱賓王到底是怎麼死的,其爭論點在於徐敬業兵變失敗之後,駱賓王到底是逃了還是死了。有相關記載的正史和野史說法不一,大家都各執一詞,致使到現如今關於駱賓王的死也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說法,畢竟那已成為歷史,對於當時的情況除了這些史書記載外,也沒有其他的考究辦法。
相關內容: 駱賓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