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所作的《於易水送人》,寫出詩人內心激盪之情緒

駱賓王所作的《於易水送人》,寫出詩人內心激盪之情緒

駱賓王所作的《於易水送人》,寫出詩人內心激盪之情緒

古詩賞析

駱賓王,字觀光,唐朝詩人,「初唐四傑」之一,他的一生有頗多著作,為開闢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做出貢獻。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駱賓王所作的《於易水送人》吧。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離別雖然會有相聚,可是,如果能夠長相廝守,如果能夠團團圓圓,誰又願意承受別離之苦?所以,佛家才把「愛別離」作為人生七大苦之一。

這其實是有現實原因的。概因古代,山高水長,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音訊傳達極不通暢,親朋好友,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甚至有可能再也不能相見。所以古人就特別看重別離此事,在分別之際,就會設酒餞行,折柳相送,氣氛極為隆重。

亦因此,別離也成為詩歌創作的熱門題材,自古至今,誕生不知多少名篇佳句,讓人歎為觀止。「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渭城曲》)「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真可謂:喝不完的離別酒,寫不盡的送別詩。

如此盛事,作為「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如果不來捧場,那肯定說不過去。長篇歌賦寫厭了,再加上送別現場,大都為即景,揮毫疾書,縱情恣意,想要長長長的詩篇,從時間上來看也不允許啊,所以當然是絕句來得痛快。

《於易水送人》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詩題就比較耿直,就像全詩直白的語言,直接點明送別地點:易水,這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符號性質的地點。戰國時代,易水本為燕國的南界,在這裡曾經出現過一幕壯觀而又悲涼的場景,從而成為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的開端。

「荊軻刺秦王」,熟悉中國歷史的人,對於這個傳奇故事,聽說過的一定不會少。當年,荊軻為了報答燕太子丹,答應入秦都城去刺殺秦王,送別地點正是易水河畔。燕太子丹率賓客高漸離、宋意等,皆著白衣冠(葬服),臨別時高漸離擊築(一種樂器),荊軻應聲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現場「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所以在本詩第一句,詩人目睹易水而思古人事跡,不由脫口而出:「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這樣寫是有很大緣由的。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駱賓王好不容易做了侍御史,懷著報效朝廷之誠心,因疏卻得罪了強勢的武則天,遭到別有用心地誣陷而被打入監獄。逢此大變故,駱賓王是憤慨的,曾寫詩《在獄詠蟬》表達蒙冤之情。直到第二年秋,才遇大赦被放了出來。沒多久,滿懷失望的駱賓王便離開都城,奔赴幽燕一帶,側身軍隊作幕僚。《於易水送別》大約便寫於這段時期,從中仍可見詩人內心激盪之情緒。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是詩人情感的迸發,穿越時空,傷今懷古的感慨系之。「人」指荊軻,「沒」是講故事的結局。荊軻刺秦終究是以失敗而終,令人不禁悲歎命運的無常,造化的無端。詩人和友人站在易水河畔,緬懷古人的同時,聯想到自己坎坷身世,荊軻那悲涼激越的歌聲似乎尤迴盪於耳邊。此處結一「寒」字,既是當時送別地的氣候真實寫照,更是對詩人所處時代整個社會現象的細緻體味。「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大抵如此。古人的壯志沒有得到實現,而今日詩人的自我價值觀也沒有辦法得到完成,真正是不一樣的時空,卻同樣命運的苦情人。所謂「感同身受」,不外這般。

此詩作為一首送別詩,卻觸目於眼前,而傷懷於遠古,借古諷今,明著寫送別友人,事實上卻寓情於景,以情結景,暗地抒發自己的情愫,實在是比較奇特的現象,值得人再三回味,反覆咀嚼。

相關內容: 駱賓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賞析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