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626年?—687年?),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唐代大臣、詩人、儒客大家,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其詩作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餘情不絕,有《駱賓王文集》傳世。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駱賓王的《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一起來看看吧!
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駱賓王〔唐代〕
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
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
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
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首聯「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言這邊報警的烽火剛一燃起,那邊禦敵的軍隊就已到來,表現了「俠客」高昂的愛國熱情與犧牲精神。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之類的詩句相比起來,更顯陡率、有力。詩歌的主人公是「俠客」,唯有這樣的詩句才能自然、準確地表現出「俠客」的性格,俠客既不同於書生,又迥異於一般的軍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厲風行。「榆塞」不僅是實際的地點,而且還暗示了戰爭的正義性。詩中點出「榆塞」,是想表明「俠客」是為了戍衛邊疆而出征。
緊接首聯,詩人在頷聯中就以生動的筆觸,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俠客」非凡的武藝。「柳葉開銀鏑」,這裡借用戰國時養由基百步穿楊的典故,形容「俠客」箭無虛發,技藝過人。「桃花照玉鞍」,一個「照」字,將奔騰馳躍的駿馬寫得活靈活現。因為只有馬飛馳時,鞍韉上的金玉飾物才會閃閃發光。這裡用的是烘雲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寫人,借寫馬從側面襯托出「俠客」英姿颯爽、光彩奪人的形象。
頸聯進一步表現「俠客」勇於拚搏的大無畏精神,「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本來是指弓拉得滿以致影如十五的圓月,劍出鞘光若閃閃的群星。但詩人有意不直說,反而寫成「滿月」是臨摹弓的影,「連星」是飛入了劍之端。奇思異喻,生動傳神。這裡關於兩軍如何對陣未著一字,而敵人的望風披靡由此可見一斑。
尾聯「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因鄭少府遠渡桑干,詩人聯想到荊軻的易水之歌。「不學」「徒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說鄭少府赴遼從戎,是為了衛國守疆,不同於荊軻的報私仇;二是說此行抱有堅定信念,不作風蕭水寒「一去不還」的悲歌。
這首詩送人從軍,寫得豪俠壯美。全詩寫實的同時,把優美與雄壯兩種風格截然相反的事物和諧地統一融合在一個畫面中,體現了唐人樂觀開朗的胸襟以及新型的戰爭觀念。該詩不但格調高亢,音韻優美,詞藻華艷,而且構思新穎,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相關內容: 駱賓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