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駱賓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駱賓王是唐朝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駱賓王一生寫過不少詩作,其中有一首作品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那便是著名的《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創作於駱賓王七歲時的作品不僅流傳千古,還入選了現代小學教材,成為孩子們最早接觸的經典唐詩之一。因此,說《詠鵝》讓駱賓王名垂千古是毫不誇張的。
不過,駱賓王還有一首著名作品,雖然知名度沒有《詠鵝》那麼高,但在當時造成的社會影響力卻非常巨大,該作品的名字叫《代李敬業討武曌檄》。從標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幾個關鍵詞「李敬業」、「武曌」。李敬業是唐朝名將李勣之孫,李勣去世後,李敬業承襲了祖父的英國公爵位,是唐朝著名的「官三代」。武曌對許多人來說是個比較陌生的名字,但她還有個別名在中國卻是婦孺皆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則天。因此從這篇作品的標題就可以看出,這是駱賓王替李敬業寫的一篇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那麼問題來了,駱賓王為什麼要這麼干呢?這就不得不先說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了。
武則天原是唐太宗的一個妃子(才人),不過許多史料上都含糊其辭地暗示在太宗還健在時,身為太子的李治就曾和武則天發生過親密關係。唐太宗去世後,李治繼承皇位,是為唐高宗。由於他對武則天餘情未了,因此就把武則天留在自己身邊,冊封為「昭儀」。
武則天心狠手辣,城府極深。她為了上位不惜使出許多極端手段,最聳人聽聞的便是親手殺死剛出生不久的女兒,然後嫁禍給王皇后。最終王皇后被廢黜,武則天如願以償地入主中宮,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
唐高宗李治意志軟弱,且又體弱多病,時不時就因病無法上朝。武則天便利用這些機會不斷干涉朝政,扶持自己的勢力。最終,在唐高宗還在世的時候,武則天就已成了大唐帝國的實際控制人。
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更是完全掌控了朝廷。她和高宗所生的第三子李顯(唐中宗)繼承皇位僅五十多天就被武則天下令廢黜,取而代之的是她和高宗所生的第四子李旦(唐睿宗)。不過,廢帝這種事情明顯動搖到了唐朝的國本,因此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很大震動。
第一個公開跳出來反對武則天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李勣之孫李敬業。當時被降職外放的李敬業在揚州地區拉攏了一大批跟他一樣擁有顯赫家世,卻因各種過錯被外放和罷官的人。這些人都對武則天充滿仇恨,同時也都希望能有機會重振家業。於是,他們以武則天廢帝事件為契機,打著擁護唐中宗復位的旗號舉兵叛亂。
自古以來,軍事行動都要講究師出有名。李敬業宣稱擁護唐中宗復位,算是給叛軍找到了一個理想的借口。為了使行動更具煽動性,李敬業任命當時正在他府中做幕僚的駱賓王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並讓他起草一篇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駱賓王本來就非常痛恨武則天的各種手段,於是在李敬業的支持下,他大筆一揮,洋洋灑灑地寫下了著名的《代李敬業討武曌檄》。此文開篇即歷數武則天罪行纍纍,罄竹難書;之後又點明武氏乃亡國之禍根,從而道出討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強調己方起兵是完全正義的舉動;最後再號召全國的功臣貴戚聯手匡扶社稷。全文表現出了極強的說服力和號召力。
然而,駱賓王雖然才華橫溢,卻看不清天下大勢。他以為只要李敬業振臂疾呼,全天下的人就會跟著參與到討伐武則天的偉大事業中。可事實上,響應李敬業起兵的人卻極為有限,叛亂行動僅持續了三個月就被武則天派出的軍隊給鎮壓了。李敬業兵敗身死,駱賓王作為討武檄文的作者,自然也難逃萬劫不復的命運。有人說他跟李敬業同時被殺;有人說他投江自盡;也有人說他逃出生天,遁入空門。總之,這位唐朝歷史上的大才子從此人間蒸發,不知所蹤了。
相關內容: 駱賓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