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櫆(kui,1698年-1779年或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今樅陽縣湯溝鎮陳家洲人)。清代中期古文家、詩人,桐城派代表作家。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縱聲讀古詩文,韻調鏗鏘,喜飲酒,好吟詩。受教於同鄉吳直。
雍正四年(1726),劉大櫆初至京師,年富才盛,文動京師。方苞得其文,常與人說:「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劉生,乃國士爾!」(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並讚他是韓愈、歐陽修一流人物,一時名噪京城,士大夫多願與其結交。雍正七年(1729)、雍正十年(1732),兩次參加貢生考試都只登副榜。
乾隆六年(1741),由方苞薦舉應博學鴻詞科,被大學士張廷玉壓制落選。張後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張廷玉特舉其參試經學,又未被錄取。大櫆60歲後為黟縣教諭。幾年後告歸,居樅陽江濱不再出遊,以文學教授生徒,默抑以終。逝世後,葬於今金社鄉向榮村劉家苕箕地,墓為省級保護文物。
文學主張
劉大櫆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論。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清《國史·文苑傳》說:「大櫆雖遊學方苞之門,所為文造詣各殊。方苞蓋取義理於經,昕得於文者義法;大櫆並古人神氣音節得之,兼及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所著《論文偶記》,既肯定內容的重要性同時注重法度、技巧。他繼承歸有光將小說、戲曲描寫手法用於散文寫作的創作手法。強凋字句、音節之妙,風格、意境之美,較之空談「文以載道」是一大進步。方東樹曾說:「學博(劉大櫆)論文主品藻,侍郎(方苞)論文主義法。」
方苞深於經學,對文章提倡義法,用筆嚴謹,簡明確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韻,博采《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才氣雄放,波瀾壯闊。形成「日麗春敷,風雲變態」的風格。不僅如此,大櫆對「陽湖派」的形成影響也很大。
劉大櫆繼承荀卿、王充、劉禹錫、柳宗元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認為「天道渾然無知」,「人之窮通壽夭」以及家之殃慶均與天無關。他的關於「理欲觀」的議論與戴震近似,主張「本人情以通天下之和」,承認人的合理慾望,使「天下之民,有以各安其生,復其得於天固有。」他認為君臣只是「共事」關係,指出婚姻要「恩合」。故清末民國初著名文人劉師培說在桐城派作家中,「惟海峰較有思想」。
主要作品
劉大櫆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詩集》6卷、《論文偶記》1卷、編《古文約選》48卷、《歷朝詩約選》93卷,纂修《歙縣志》20卷等。較有代表性的有《答吳殿麟書》及《論文偶記》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