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姚鼐的教育思想:士志於道

清代姚鼐的教育思想:士志於道

清代姚鼐的教育思想:士志於道

國學小知識

姚鼐處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清朝,各種學術思想蓬勃發展並逐漸趨於成熟。在當時多重文化思想的衝擊與啟發下,加之自己多年的教育經驗與實際創作經驗,姚鼐逐漸形成了一套豐富、系統的語文教育思想。對其思想進行整理研究不僅有助於豐富語文教育史知識,使我國語文教育的發展脈絡更為完整、清晰,同時也便於我們吸收借鑒有益部分,實現古為今用。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到嘉慶二十年(1815年),姚鼐的執教生涯從其中年直至去世,持續了將近四十年。正是這近四十年裡,姚鼐的教育理念體系逐漸完善,進而真正做到了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在對學生進行教育之前,姚鼐尤其重視學生個人品格的要求。姚鼐理想中的處世之法便在於他所講究的「士志於道」。在他看來,「惟能知為人之重於詩者,其詩重矣」,為人是作詩行文首先應講究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應堅守自己的道德理想,另一方面又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姚鼐曾擔任過山東、湖南的鄉試考官,善於發現、培養人才,這自然反映出他對於學生的一種重視態度。又曾執教於書院近四十年,受他指點提攜的後輩學生自然為數眾多。比較傑出的如「姚門四傑」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等,在對學生寫作的訓導之中,他則提出幾種要求加以規範。

個人差異具體對待在姚鼐眼中,學生天資有差,因人而異,這就造成了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教育之時,學生的起點並不一樣,儘管可加以同樣的師資、環境等培養,但最終達成的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他對此這樣評價,「文章之事,望見途轍,可以力求。而才力高下,必有天授」,眾人的天資總是不一樣的,與生俱來之事自當不能變化。但這一切都要講究事在人為,先天的不同並不能夠完全阻隔人們學習上升的空間。文章寫作之事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故而學生的天資卓越固然值得欣賞,個人應從中發揮自身能力,後天的努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寫作過程講究方法姚鼐在文章的寫作學習中,要求學生應該掌握精讀、誦讀、熟讀的學習方法。他對學生培養的個人觀念,並不是要對其學習對象的全盤借鑒與吸收,他講到,學習的文章要真有超人處,眾人不必為了整齊統一而選擇籠統地學習文章。在學習前人文章之時,應選取評定出的最優的方向,這一方面體現了他並不是要求學生對學習對像進行全面肯定,而是「擇其善者而從之」。

同時在對文章的借鑒學習之中,還應掌握「因聲求氣」的學習方法,便是講究將大聲文章誦讀出來。姚鼐提出了具體方法:一味地默讀終究難以體會到文章感情內容的態勢起伏,必須要大聲地將文章誦讀出來,急讀品味文章的體勢起伏,緩讀來理解文章的神韻氣味,這樣便可在二者交錯進行之中,取長補短而獲得進步。另外,還應該熟讀多作。他提及當世天資聰穎者少,用功精專者也少,而文章寫作的用功之始就在於熟讀古人之作。他認為「大抵文字須熟乃妙,熟則利病自明,手之所至,隨意生態,常語滯意,不遣而自去矣」,通過熟讀與多作文章的練習,熟悉文章的整體內容,挖掘文章深層的具體內涵。

因為姚鼐講學的影響力頗大,故姚鼐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同鄉的方東樹、姚瑩、劉開;上元人梅曾亮、管同;宜興人吳德旋;陽湖人李兆洛;婁縣人姚椿;新城人魯九皋和他的外甥陳用光等。這些學生都是篤守師說,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對桐城派的傳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傳,自方苞以文章稱海內,上接震川,同邑劉大櫆繼之益振,傳至姚鼐則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之說。

相關內容: 姚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國學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