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並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學者王克煜將這篇散文和楊朔的《泰山極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馮驥才的《挑山工》並稱為現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登泰山記
泰山之陽1,汶水2西流;其陰,濟水3東流。陽谷4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5,古長城6也。最高日觀峰7,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8乾隆三十九年9十二月,自京師乘10風雪,歷齊河、長清11,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12,至於泰安13。是月丁未14,與知府朱孝純子穎15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16,其級17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18也。余始循以入19,道少半20,越中嶺21,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22。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23,世皆謂之天門雲24。道中迷霧冰滑,磴幾25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26;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27如畫,而半山居28霧若帶然。
戊申晦29,五鼓30,與子穎坐日觀亭31,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32。稍見雲中白若摴蒱33數十立者,山也。極天34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35。日上,正赤如丹36,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37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8,絳皓駁色39,而皆若僂40。
亭西有岱祠41,又有碧霞元君42祠;皇帝行宮43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44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45。僻不當道者46,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47。少雜樹,多松,生石罅48,皆平頂。冰雪,無瀑水49,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詞句註釋
陽:山的南面。
汶(Wen)水:也叫汶河。發源於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濟水:發源於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後來下游被黃河沖沒。
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通稱山澗。
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日觀峰: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的年號。
乘:趁,這裡有「冒著」的意思。
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限:門檻,這裡指像一道門檻的城牆。
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為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蹬(deng):石級。
級:石級。
環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循以入:順著(中谷)進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嶺:即黃峴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源於此。
天門:泰山峰名。《山東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餘,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餘里。」
崖限當道者: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
云:語氣助詞。
幾:幾乎。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燭,動詞,照。
徂徠(cu lai):山名,在泰安東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漫:迷漫。
摴蒱(chū pu):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遊戲,這裡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
極天:天邊。
采:通「彩」。
丹:硃砂。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裡是想像,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照著。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絳,大紅。皓:白色。駁:雜。
若僂:像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這樣說。僂,駝背。
岱祠:東嶽大帝廟。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嶽大帝的女兒。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裡指乾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滅。
僻不當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圜:通「圓」。
石罅:石縫。
瀑水:瀑布。
白話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裡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牆,到達泰安。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台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去。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瀰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裡,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雲霧瀰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雲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硃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嶽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裡,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文學賞析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遊蹤進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正文共五段。第一段先從地理環境落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接著點出泰山最高點日觀峰,為後文埋下伏筆。這一段文字,是在作者登泰山之前,用粗筆寫出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等幾樣景色,勾畫了泰山有層次、有色彩、動靜交織的總貌。簡略的輪廓勾勒,線條清楚。
第二段,寫他於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離京師,乘風雪,歷經數縣,抵達泰安的經過,以及在這個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與朱子穎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氣狀況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他們從南面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瞪,其級七千有徐」。作者選擇的路線是循中谷人,「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看似輕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作者一登上山巔,望座座青峰披著皚皚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漢水和祖徠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圖畫;環繞山間的雲霧,就像輕柔的腰帶。作者用很少的筆墨描繪的泰山夕照圖,景色逼真,意境開闊,有風雪初霽的光輝,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尤其是「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這一筆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情趣。這一切令作者心曠神怡,而作者的興奮和喜悅之情,也溢於言表。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於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日(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夕即與朱子穎到日觀峰上的日觀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風雪交加,一與泰山道上「迷霧冰滑」照應,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觀亭向東望去,山谷中雲霧瀰漫,即所謂「雲海」。太陽出來前是,「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於最高處。「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稍見」呼應了「五鼓」,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這是說,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雲層,顯現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成為五彩繽紛。這時夜色已退,晨曦初現,太陽的形體未現,光芒已可見。很快這一線異色不斷擴張、變幻,成五彩紛呈。這霞光的背景為欲出的太陽蓄了勢。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這幾句描寫了太陽正出來,顏色赤紅,有紅光托著。作者沒有寫紅雲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生氣和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像力的描寫,把太陽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礡。寫日出還不就此為止。作者回頭西望,日觀峰以西諸山,陽光照射到的,呈紅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紅白錯雜相間的群山,都似彎腰俯首,顯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效果。
作者寫觀日出之後,就寫了名勝古跡,泰山上的名勝古跡很多,而作者只選了日觀亭附近的一些古跡,加以簡要記敘。寫時,以日觀亭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的方位記敘得清清楚楚,構成了以日觀峰為中心的一組風景圖。這些古跡的簡介,突出了日觀峰自古以來就是泰山的重要遊覽勝地,遊人甚眾,周圍的古跡也隨之而起。第五段,綜述泰山的特點:「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雜樹,多松,生石罐,皆平頂。」在三多三少的排列中,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著重寫了松樹生於石縫之中和平頂的狀貌。這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又描繪了泰山嚴冬的景觀:「冰雪,無瀑水,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多用兩三字短句,簡練峭勁。寫冰雪處,與前文「大風揚積雪擊面」相回應,並以此結束正文。最後一段「桐城姚鼐記」,交代作者,這是遊記常見的格式。
《登泰山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生動地表現了雪後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抒發了作者讚美祖國河山的情懷。文章的基調積極、樂觀、豪邁,是清代散文的佳作。
相關內容: 姚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