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節氣是怎麼來的?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節氣是怎麼來的?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節氣是怎麼來的?

二十四節氣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二十四節氣我們都是非常熟悉的,這是中國古代的人們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總結出來的一套節令,對於農業的幫助非常大。而在2016年,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更是讓這個古老的節氣為世界所知。隨著傳統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好,二十四節氣也不再只局限於農業方面,它除了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外,更成為了很多人進行各種創作的靈感來源。

1.二十四節氣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曆範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曆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9年7月,由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與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正式成立。

2.節氣由來

淵源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係。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的標準,稱為斗建,亦稱月建。干支紀元法,正月建寅,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上古時代以北斗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二十四節氣」,斗柄旋轉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時間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繫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即,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為起點,經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故,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北斗斗柄指向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西漢時,「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文獻《淮南子·天文訓》。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平氣法」用立桿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平氣法」是時間平均法,每個節氣間隔時間約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平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冬至,終於大雪。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但排序仍習慣上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廿四個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定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含義

二十四節氣(「定氣法」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在公歷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時9分10秒〔精確〕,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天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時稱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太陽直射點的活動規律為:春分(3月21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後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23°26』N)上,此後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後繼續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23°26』S)上,在此之後向北移動。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週期作為一個輪迴,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二十四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一年四季由「四立」開始,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和到來。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又根據天氣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民間稱為「四時八節」或「時年八節」。如果八節中再選重點,則是夏至和冬至這「二至」。冬至時太陽直射南迴歸線,而夏至剛好相反,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迴歸線穿越我國,自西往東依次是:雲南、廣西、廣東、台),即古人所謂「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季節、物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3.二十四節氣有哪些

立春: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時為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對應十二地支寅月,立春為一歲之首。其含義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氣候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春分: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清明: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萬物「吐故納新」,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諺云「谷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生長旺盛。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小滿:小滿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另有解釋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芒種:諧音「忙種」,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霉,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叫「霉雨」。

夏至:太陽在黃經90°「夏至點」時,陽光幾乎直射北迴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日。夏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黑夜開始逐漸變長。

小暑: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立秋: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

白露: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秋分: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我國舊歷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但在天文學上規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

寒露: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我國大部分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小雪: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後,開始降雪,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我國嶺南地區一般只有粵北的韶關、清遠等地方降雪。南方有的地區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大雪:大雪前後,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

冬至: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變長了,諺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小寒: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諺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相關內容: 節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二十四節氣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