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那麼今天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善行,無轍跡1;善言2,無瑕謫3;善數4,不用籌策5;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6;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7。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8。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9。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十。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註釋]
1、撤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
2、善言:指善於採用不言之教。
3、瑕謫:過失、缺點、疵病。
4、數:計算。
5、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
6、關楗:栓梢。古代家戶裡的門有關,即栓;有楗,即梢,是木製的。
7、繩約:繩索。約,指用繩捆物。
8、襲明:內藏智慧聰明。襲,覆蓋之意。
9、資:取資、借鑒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遠奧秘。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善行無轍跡,
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跡也。
善言無瑕謫,
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謫可得其門也。
善數不用籌策,
因物之數,不假形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慾無惑,則無棄人矣。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善行無轍跡,
乘理而行,故無跡。
善言無瑕謫,
時然後言,故言滿天下無口過。
善計不用籌算,
萬物之數,畢陳於前,不計而知,安用籌算。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全德之人,其於萬物,如母之於子,雖縱之而不去,故無關而能閉,無繩而能約。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彼方執算以計,設關以閉,持繩以結,其力之所及者少矣。聖人之於人,非特容之,又善救之。我不棄人,而人安得不歸我乎?
是謂襲明。
救人於危難之中,非救之大者也。方其流轉生死,為物所蔽,而推吾至明以與之,使暗者皆明如燈,相傳相襲而不絕,則可謂善救人矣。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聖人無心於教,故不愛其資;天下無心於學,故不貴其師。聖人非獨吾忘天下,亦能使天下忘我故也。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聖人之妙,雖智者有所不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