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張對以往傳統的政治思想文化,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吸收,在此基礎上創建了新的領域,形成以「仁」、「禮」為中心的政治主張。
孔子政治主張下的「仁」:仁者愛人。仁者的愛,是大愛,包含一切的美德。愛自己、愛他人、愛國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平友善,大家相親相愛,互幫互助。「仁」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義務,在享受到別人關愛幫助的同時,也要學會對身邊的人進行回饋。最重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實施仁的同時不能把自己不想要的、不好的事物或思想強加於人。
孔子政治主張下的「禮」:克己復禮。懂得克制自己的行為,在禮的範圍內做規範的事,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學識、有內涵的人。孔子的禮是多方面的,有對個人的禮,有對君臣的禮,又有對國家的禮。萬變不離宗,禮先源自於對自身的要求及約束,只有約束小我才能進一步約束大我。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復西周的「禮」一直是他的夢想和追求。他主張「以禮治國」,以禮治人,以禮服人,反對「法治」,反對嚴苛的政治制度和各類刑法,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說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德治的政治思想一直是孔子所推崇的。
孔子的政治思想的主要體現,現存錄於《論語》中。想進一步瞭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可以到《論語》中去參悟。
子路見孔子發生了什麼
子路見孔子這個故事出自於《孔子家語》,故事主要關於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第一次見面時的對話場景,在初見時面對子路的疑惑,孔子簡潔明瞭地回答了子路的問題並糾正了他的觀點。
子路與孔子第一次見面時,孔子問子路他的愛好是什麼,子路回答他喜愛長劍。孔子說:「我問的不是那方面的喜好。憑借你的天賦,外加學習,還有誰能夠比得上你呢?」子路問:「學習有什麼好處麼?」對此孔子回答說:「君王身邊沒有敢向他勸告建議的人就會容易犯錯和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有才識和能力的人身邊沒有能夠教導他的人就會得不到對的意見和建議。就比如驅趕瘋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使用弓弩的人不能丟掉用於正弓的工具;木材通過打直線的墨線加工就能夠筆直的木材,人接受到別人的勸告就會明白道理;跟隨老師學習,重視向老師問問題,又怎麼會有不成功的?」子路聽後說:「南山有產一種竹子,不用經過任何加工,就很直,把它砍下來做成的箭能夠射穿犀牛的皮,那為什麼要學習呢?」對此孔子說道:「在箭的尾部裝上羽毛,再把箭的頭部磨得更為鋒利,這樣的箭不是能夠刺得更深嗎?」子路聽後向孔子施了一禮,表示感謝孔子的教導。
從孔子和子路初次見面時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非常善於引導別人學習,也可以看到孔子身為教育家的風範。
孔子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孔子作為一個教育大家,並且他自身博學多識。在我們都學過的《論語》中,就包括了很多他的學習方法,這也是他教導學生如何去學習,其理念至今都流傳下來,對當今的學習依舊有著不錯的啟發作用。
1、多讀多悟。孔子到了晚年,偏偏喜愛上了《易》,其癡迷程度,常常看了三遍也不厭煩,並且從中獲得眾多啟發。這說明孔子是一個學到老,活到老的人,這種人能夠在二千多年前存在,真的是稀缺,至少當今社會一直提倡這個,也沒看有多少人可以保持下來。
2、能專能深。孔子曾跟從師襄來學習古琴,剛開始的時候,一首曲子就足以讓他練了十來天。之後,師襄想讓他換一首曲子,孔子不讓,依舊練著這個曲子,說自己沒能掌握其中的規律。又過了一段時間,說自己沒能領悟其中的音樂形象,繼續鑽研這個曲子。一個月之後,孔子就能這個曲子就是《文王操》,他從一個業餘者,卻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達到了專業人士的水平,可見學習就得要專而不是廣泛學習。
3、學以致用。鬼神這些東西,孔子是相信其存在的,但是卻不去學習,因為在他的眼裡學這些東西是毫無價值,沒必要花時間去研究他們。可見學習是要有目的性,那就是可以用來研究現實世界的問題。
4、學會放鬆自己。孔子曾跟自己的弟子子路說過,叫他多去學學詩歌,當時的詩歌是可以唱的,就跟如今的流行歌曲一樣。可見在孔子的眼裡,學習的同時,也要附加音樂放鬆自己。
5、鍛煉身體。本身孔子就不是一個弱不經風的人,而是身材高大,是一個擅長射箭的人,常常告誡自己的學生也要多去射箭,以此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6、用心去學,以快樂的心態去學習。在孔子的眼裡,一個人的學習好壞,就在於其抱以如何的心態去學習,只有快樂的心態,才可以學好,並獲得其中的真諦。
聖人孔子勸學的故事是什麼
孔子勸學出自《論語》中的<孔子家語>,是一篇啟發性很強烈的文章。孔子勸學的對象是學生子路(前542—前480,名仲由)。子路是孔子門下最優秀的弟子,也是陪伴孔子時間最長,與孔子感情最好的。兩人亦師亦友,關係非同一般。
本文記錄的是孔子與學生子路第一次見面時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子路的教導是循序漸進的,針對他提出的問題因利勢導,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精神。不管是有天分還是沒天分的人,都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和汗水來提升自我。在求學的過程中,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都很重要。只要掌握有效的技巧,懂得結合「學與思」和擺正學習的態度,要虛心,要上進,學無止境。
本文條理清晰,說服性強,在簡單平常的對話中卻蘊含著無限的大智慧。孔子對子路的疑慮,分別從不同方面、運用不同方法(類比、比喻)等等,來說明「學不可以已」的重要。有句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有道理的。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要學習的東西卻是無窮無盡的。學習是終生的事,學習能讓人富有知識智慧和氣質,人不光要有美麗的外表,內在也很重要。只有美麗的外表而無深度的內涵,那只能是庸俗。只有在有限的生命裡,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綻放無限的光彩。
聖人孔子簡介介紹
孔子,春秋時期人,以子為姓,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東曲阜,而原籍則在現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被人們廣為熟知,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隨老子學習,學成後帶領著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晚年時孔子修訂了《詩》《書》等六經。據傳,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備的人有七十二個。在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將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語行為和思想記錄下來,並整理成冊,命名為《論語》,此書後來成為了儒家的經典典籍。
孔子作為一個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創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禮」和「仁」,他主張道德上的仁愛思想、政治上的禮治思想,並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為公。不僅是道德與政治方面,孔子還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恥下問的教育思想;重視實事求是的史學思想等。從孔子的各種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並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同時還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無數,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備受世人的讚美和傳頌。後人也利用了建孔廟、建祠堂、拍電影等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個偉大的人,使他的事跡得以一直被流傳。
孔子哲學思想都有哪些
《孔子哲學》是一本由汪震撰寫的作品,已於2012年1月正式由岳麓出版社出版,現在在各大書店均有銷售,每本只售價12元/本。《孔子哲學》這本作品是一部小書,只有短短的89頁,整部作品只有6個章節,最後附帶一個附錄及後記。
《孔子哲學》主要是以主人公孔子為主角從而圍繞著孔子展開的一些列故事。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物,字仲尼,是家裡的老二。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儒家思想深深的影響了數千年,漢朝以後,孔子學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了近兩千年的主流文化思想,其影響可謂是空前絕後的,不僅是社會,政治還是教育都滲透了孔子學,孔子也被人們稱之為孔聖人。
《孔子哲學》這部作品將孔子的一生進行了精明扼要的概括與介紹,作者的寫作思路不予一般相同,作者先從老子與孔子的這段淵源開始著手寫,將這存在的問題進行著手討論,從而作了一個升入淺出的說明,將孔子的政治哲學,道德哲學,教育哲學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從而將孔子思想對於整個歷史的意義與現代的價值都進行了重新挖掘。
這部作品通俗易懂,而且文筆清新典雅,很受讀者的喜歡。
孔子哲學博大精深,是一種思想的高度體現,其後人通過研究孔子思想來從中受益,所以也出現了一批又一批解讀孔子思想的作品,我們從這批作品中對於孔子哲學再次瞭解與消化,這也是圖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