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先秦】佚名,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葛屨五兩,冠緌雙止。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
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極止?
作者開篇描寫雄狐對伴侶的渴望,用意在於影射齊襄公對文姜的覬覦之心。作者以南山和雄狐起興,展示出一種高遠深邃的畫面:山高樹茂,急切的雄狐四處穿梭,叫聲連連。不僅把詩的背景拉得極其宏大,讓人感到詩作肯定包含豐富的所指,又將齊襄公渴切的思想狀態描摹殆盡,讓其醜惡嘴臉暴露無遺。章末,又用反問進行了諷刺:「既然已經出嫁了,為什麼還對那段私情念念不忘呢?」即是在問文姜,也是在問齊襄公,一箭雙鵰,意味深長。
第二章還是訴說前事,但在表達上更進一步。作者影射齊襄公和文姜亂倫的無恥行為時,兩尋常事物人手,描述鞋子、帽帶都必須搭配成雙,藉以說明世人都各有明確的配偶,所指明確而又表達隱晦,既達到諷刺對象的效果,又顯得不露端倪一後半部分與第一章相似,使情感力度得到更深一步加強。
第三、四章轉換角度,發表對魯桓公的議論:作者成功運用「興」的手法,以種麻前先整理田地、砍柴前要先準備刀斧這些日常勞動中的必然性,來說明娶妻必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進一層針砭實際,說明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無法做文姜的主。放任她回娘家私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被擱淺、踐踏,顯得庸弱無能,文姜的無視禮法、胡作非為也躍然於紙上。
這首詩的風格同《詩經》十五國風中的絕大部分作品一樣,是一首群眾創作的民歌,其特點也是每一章節除少數詞語略作更換外,基本的語詞句法都是相同的,特別是每章的最後二句,句法語氣完全一樣,只有一二個字的變化,其含義也相似或相近。這正是便於反覆詠唱,易於記憶吟誦,寓意比較單純的民歌式作品。此外,兩這首詩裡,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須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的封建禮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經深入人心了。
相關內容: 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