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龍
青楓颯颯雨淒淒,秋色遙看入楚迷。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雲相送大江西。
賞析
「青楓颯颯雨淒淒,秋色遙看入楚迷。」陣陣寒風,綿綿細雨,將江邊青楓吹打得颯颯作響。遙看水天相接處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濛。首句從時節、送別地點及風聲雨景,層層渲染一種愁情,烘托出一個特定的場景。秋天本來就是令人傷感的季節,「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離別的地點、環境也令人消魂。《楚辭‧招魂》曰:「湛湛江水兮上有風。」唐人張繼《楓橋夜泊》也寫道:「江楓漁火對愁眠。」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有句云:「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青楓」,除了暗示分別、在江邊外,還透露出一股飄泊的愁情,而此時之秋風秋雨更是愁煞人也。由此可見,第一句「青楓颯颯雨淒淒」,只七個字,實融進了古人不少意境,有豐富含蘊,它自然而委婉地映襯出一對好友離別時低徊悱惻、依依不捨的感情。
第二句「秋色遙看入楚迷」,寫得更有味了。此句循著上句意脈,將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向縱深推進一層。這裡的「楚」,指友人貶謫地江西。「迷」字用得極妙,既是當時現場景色的真實描寫,點染出淒淒秋雨中特有的迷濛景色,又暗示離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風雨常使人聯想到政治風雨,詩人對好友今後的命運怎能不擔憂呢?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雲相送大江西。」當然,作為一個「逐客」,比一般浪跡天涯的遊子有更多的寂寞感和孤獨感。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平日接近的親友都疏遠了。現在獨自乘著西行的船,漂泊異地他鄉,成了天地一孤舟了。詩人對此怎不感歎,於是發問道:如今有誰同情他,又有誰來送行呢?詩人站在江邊,望著友人的「孤舟」漸行遠。忽然好像發現了什麼,啊,原來那孤帆遠影上空,飄浮著一朵白雲!多情的白雲啊,您代我相送明卿兄一直到大江的西岸吧!「白雲相送大江西」這句詩,堪稱神來之筆。它是飽含著惜別之情的抒情筆法,又使人想像到當時詩人目送孤舟遠去之景。筆意灑脫,與上句「孤舟逐客」聯繫起來,又傳出一種淒涼之感。
作者簡介
李攀龍(1514-1570) 明代詩人。字於鱗,號滄溟。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少孤家貧,但刻苦好學。嘉靖進士,初授刑部主事。歷任郎中、陝西提學副使等職,官至河南按察使。先後與謝榛、王世貞、宗臣、徐中行、梁有譽、吳國倫結社論詩,是明代文學'後七子'首領之一,被尊為「宗工巨匠」。其《滄溟集》風行天下,歷百年而不衰。他編的《古今詩刪》,選各代之詩,影響頗大,後又摘取其中唐代詩歌編為《唐詩選》,成為當時通行的學塾啟蒙讀本,明清兩代,影響超過《唐詩三百首》。
論詩比謝榛、王世貞偏狹,認為先秦古文已有古法,後世作者只要'摭其華而裁其衷,琢句成辭,屬辭成篇,以求當於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貞語)。推崇漢魏古詩、盛唐近體,所編《古今詩刪》,宋元詩一首未錄,可看出其論詩宗旨。其文聱牙戟口,成就不大。其詩亦多模擬剽竊之作,偶然面對現實,抒寫內心真情時還有一些較好的詩,如《送明卿之江西》、《挽中丞》。七律和七絕相對較好,聲調清高,詞采俊爽,然構思用詞多見雷同。而樂府詩則如'臨摹帖'。有《滄溟集》30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任直隸順德府(今河北省邢台)知府,當時順德正逢災亂,他到任後查災情,問疾苦,興利除弊,三年任期內境內大治,除弊興利,刷新政治,政績斐然。三年後擢為陝西提學副使,不久以病歸里。自建一樓於華山、鮑山之間,取名'白雪樓',讀書、吟哦於其中。為人孤傲,對於不合者,輒戒門人不接納。隆慶改元(1567),薦起浙江副使,兩年後遷為參政,後擢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持喪還家,哀傷過度,不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