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律》是一部詞譜。清代萬樹編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共20卷。有吳興祚和嚴繩孫的序。由於編者當時 「漂泊向天涯海角」,行篋之中書籍無多。所以疏於考證,書中脫漏錯誤較多。在 「自序」和 「凡例」中有所說明。嘉慶、道光年間,王敬之、戈載曾議匯輯增訂,未果。咸豐十年 (1860),杜文瀾見戈載 《七家詞選》、王敬之 《詞律》舊本均有校正 《詞律》之處,於是作 《詞律校勘》2冊,刊刻單行。後來,恩竹樵又與之討論,把《詞律》的錯誤脫落之處分別注於本調之下,就原書重刊,是為恩、杜合刻本。同治十二年(1873)徐誠庵作《詞律拾遺》8卷,其中1-6卷為補調補體,7-8卷為訂正原書之補注。但是書刊而未行。杜文瀾將其後2卷分注於《詞律》本調之下,註明《拾遺》所云,前6卷附於《詞律》。並有《詞律補遺》1卷。《詞律》有清刻本,1957年8月,中華書局用 《四部備要》據恩、杜合刻本排校紙型重印。全書4冊,395000字。
萬樹(約1625—1688),字紅友,一字花農,號山翁,又號山農。江蘇宜興人。清代文學家、戲曲家。順治年間曾以國子監生遊學北京,未得官而歸。康熙二十一年(1682)為兩廣總督吳興祚的幕僚,掌奏議。後辭吳歸鄉,死於舟中。除《詞律》外,尚作雜劇、傳奇20多種,僅存3種,合刻為《擁雙艷三種曲》。詩文集也已失傳,僅存《璇璣碎錦》、《香膽詞》。
《詞律》收唐、宋、金、元詞660調,1180餘體。校定平仄音韻,句法異同,訂正前訛,發明新旨,確定規格。有不少研究唐宋詞聲律的心得見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是編糾正《嘯余譜》及《填詞圖譜》之誤,以及諸家詞集之舛異。」比如自 《草堂詩餘》以小令、中調、長調分別列目,舊譜一般因之。以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240字為長調。一調之中,長短不同,定為「又一體」。然而,「若以少一字為短,多一字為長,必無是理」。比如《七娘子》,有58字體,60字體,分別列入小令和中調則欠妥。《詞律》只列諸調不分三等之名。一字一句,皆取唐、宋、金、元名作排比而求其律。作者在《自序》中說:「志在明腔正格」。
《詞律》是中國詞史上以個人力量完成的較完備的一部詞譜。吳興祚在「序」中說:「萬氏《詞律》一書,所以發憤而作也。《詞律》之作,蓋以有明以來,詞學失傳,舉世奉《嘯余圖譜》為準繩,但取其便乎吻而不知其戾乎古。」在這種情況下,《詞律》之作使「律嚴而詞之道尊矣」。嚴繩孫在「序」中說:「比年詞學,以文則竹垞之《詞綜》,以格則紅友之《詞律》,竊喜二書出而後學者可以為詞,雖起宋諸家而質之,亦無間然矣。」唐圭璋、潘君昭在《歷代詞學研究述略》中指出:萬樹《詞律》「在張綖的基礎上,用精密的科學方法,歸納出唐宋以來各個詞調的體式」。這些論述都說明了 《詞律》在詞的創作方面巨大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