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在治學中,提出許多新問題,並作出新的論斷,把儒學推進了一步。他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成為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南宋理宗時,詔從祀孔子廟堂,其理學奠基者地位為官方所承認。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周敦頤是宋明道學的開創者。在當時儒、佛、道合流的形勢下,從對於《老子》的「無極」、《易傳》的「太極」、《中庸》的「誠」以及五行陰陽學說等思想資料進行熔鑄改造,並為宋以後的道學家提供「無極」、「太極」等宇宙本體論的範疇和模式來說,周敦頤確有「發端之功」。
二程的「擴大」,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義說,都不過是在周敦頤原有的思想基礎上使道學理論更加完善化、系統化而已。
太極生陰陽
周敦頤用「物則不通,神妙萬物」的動靜觀解釋了「太極生兩儀」的古老命題。他用太極的「一動一靜」解釋了陽氣和陰氣的產生。所謂「生陰生陽」、「分陰分陽」,都是說陰陽二氣是從太極自我運動過程中產生、分化出來的。如果沒有太極的「一動一靜」,即如果沒有「無極(=太極)之真」,那末,即使有「二(二氣)五(五行)之精」,也不能「妙合而凝」,產生萬物。
因此,把「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這兩句話與「物則不通,神妙萬物」聯繫起來看,萬物的生生不已不過是「變化無窮」、掌握動靜主動權的太極在那裡推動而已。這就在「萬物」、「五行」、「二氣」之上安上了第一推動者——無極(或太極)。
宋代道學家都用外因論解決理氣關係問題。二程的追問「所以陰陽者」,朱熹的追問「所以變通者」,都是受了周敦頤外因論的啟發,為「形而上之道」的精神本體提供理論依據。
太極無極
周敦頤以儒家學說為基礎,融合道學,間雜佛學,提出"太極而無極"的宇宙生成論。他認為,無極(無)生太極(有)。太極能動能靜,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動之極則走向靜,靜之極又回復為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陰陽生兩儀(天地)。再陰變陽合: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氣流動,推動春、夏、秋、冬四季運轉。
故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太極本原於無極,無極是宇宙生成的根本。陰陽二氣與五行之"精"巧妙凝合,又形成男女。變化無窮的萬物中,人得天地之"秀"而為萬物之靈。五行之性觸感外物而動,則呈現惡與善,形成錯綜複雜的萬物。
至誠主靜
周敦頤在宇宙生成學說基礎上,又提出"至誠"和"主靜"的道德論。他認為,人性有五品,即剛善、剛惡、柔善、柔惡和中;適中是最完善的人性,其餘諸品皆有缺陷。只有達到"至誠"境界,人性才能完善。因為"誠"源於宇宙的本原,體現太極的道德本質。是五常(仁、義、禮、智、信)的根本,是行為的淵源,是聖人立身之德。達到"誠",則進入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成為聖人。
為達到"至誠",提出"主靜"的修養方法。讓人們懲忿窒慾,遷善改過,從寡慾達到無慾。無私無慾,便成為至聖。這樣的聖人,便可與天地之德、日月的光明、四時運行之序、鬼神作凶吉等最高法則相符合。
文以載道
周敦頤提倡"文以載道"。強調文辭是藝,道德為實。篤其實而書之,美則愛、愛則傳,賢者得而學之,是為教化。不務實,雖業師保勉,人也不學。不知務道德,而專以文辭為能,是"虛車",實為弊端。
明慎用刑
周敦頤政治主張的中心是"順化"。指出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聖人修仁義之德,萬民才能接受教化,化而為善。同時,也強調刑罰,認為天以春生萬物,以秋成萬物。故聖人法天,以政養萬民,以刑治世。但要"明慎用刑"。主刑者,掌握人的性命,不可不慎,要中正明達。
相關內容: 周敦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