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下荊門》李白第一次離開蜀地時所作,道出心中真意

《秋下荊門》李白第一次離開蜀地時所作,道出心中真意

《秋下荊門》李白第一次離開蜀地時所作,道出心中真意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世譽為「詩仙」。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李白所作的《秋下荊門》吧。

「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李白,其偉大的形象一直都活躍在中國歷史史冊之中,時刻激勵著無數後來者前赴後繼,夢想著「生活不僅有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李白的性子是灑脫的,或許正是因為他所具有著的這種不羈特質,使其詩歌才能與眾不同,高蹈出塵,恍若「謫仙」落凡俗。他的壯觀之處在於,常常可以尋覓到躲藏在生活淤泥中的美好,並且開懷大笑,為之放聲高歌。

他是出色的歌唱家,卻不是高明的仕途從業者,總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或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切都是性情使然,有些事強求不得。

《秋下荊門》

【唐】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

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膾,

自愛名山入剡中。

本詩《秋下荊門》又作《初下荊門》,大約寫成於李白第一次離開蜀地之時。年青時候的詩人「滿目情懷都是詩」,因為胸中有抱負,臉上洋溢著自信,以為只要努力過,成功就會水到渠成。

可是多少事,從來就與想像迥然不同。它的結局是注定的,它的過程是坎坷的。年輕時候的「得即高歌失即休」,最終慢慢地會變成「今朝有酒今朝醉」(羅隱《自遣》)。歲月遲緩,江湖獨流,人生如舟,且行且珍惜。

在第一句「霜落荊門江樹空」中,起句源於自然而自然而然,上手「霜落」二字,照應題目裡面那個明晃晃的「秋」字,秋霜落地,萬物蕭瑟,一切都彷彿長軸畫卷緩緩展開,慢慢地呈現在人的眼前。剎那之間,塵世明亮。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位於長江南岸,隔江和虎牙山相對。江水湍急,形勢險峻,古為巴蜀荊吳之間要塞。此時的荊門山為何顯得這般空曠,只因秋霜降臨,樹葉經受不住寒冷侵襲,紛紛萎黃飄落。

這種完美的因果關係,被詩人慢慢地道來。在這裡,季節成為所有的抒情節點,眼前的景色只是詩人中途所見,僅為一個妙手偶得的鋪墊,主要還是在後面。那些至關重要的情緒,都是這樣醞釀而成,如美酒甜蜜醉人。

「布帆無恙掛秋風」,詩人由描摹闊大無邊的壯觀景致,驀地轉向近身側畔,順著江水飛快前進的行舟。甚至並沒有提起整體的船隻,而僅僅專注於懸掛在桅桿上的那面「布帆」。船行水上,布帆無恙,可謂一帆風順,同時也彰顯出詩人心情舒爽,無限暢達。

此處,「布帆無恙」是一個典故,事見載於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排調》中:「顧長康作殷荊州佐,請假還東。爾時例不給布颿,顧苦求之乃得發。至破塚,遭風大敗。作牋與殷云:『地名破塚,真破塚而出,行人安穩,布颿無恙。』」後遂以「布帆無恙」為旅途平安之意。

太白真妙手也,總是在尋常字詞裡得意非凡,單單活生生的一個「掛」字,就能夠巧妙地繪出無法顯示於人前的風之面貌,明明是布帆借秋風而快速行進,他偏偏要別出心裁以布帆來畫秋風。秋風因此一「掛」而形象樹立突出,尤其逼真而生動。

「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這兩句有照應詩題之意,也算是一個標準答案。詩人為什麼要「秋下荊門」而去呢?原來,出這趟遠門,詩人並非為了去吃什麼著名的鱸魚膾,只是因為他喜愛遊山玩水。如此理由,大有陶元亮「性本愛丘山」的特質,如今方才「復得返自然」,當然快活非凡。

昔有詩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而動思鄉情,想念故里吳中菰菜羹、鱸魚膾,對人歎道:「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不辭而別,乘船回歸。這番行為,端的灑脫不羈,想來當然惹得太白羨慕不已吧。

也許正是如此,詩人才需要更加超越前賢,更要尋找一個好的「借口」。於是對人解釋「自愛名山」,所以才會「入剡中」。「剡中」是個好地方,名山勝水無數,聞名後世的王徽之「乘興而來,興盡而返」雪夜訪戴逵的逸事,就發生在這裡。

對於最後一句,有人以為詩人有求仕之意,所以才會在第三句裡反向運用張翰之事跡,以此說明詩人不會像張翰那樣見機而退,反而會積極上進,突出「自愛名山」,想要另外開闢一條通往仕途的道路,從而「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這個比較有意思,姑且錄之。

此詩用典極多,但卻像人所評論「不為用典,是為高境」,就是說讓人感覺不出詩句刻意引用典故,隨意驅使,自在如意。詩人納情入景中,內在一點欲求,一點心思,盡顯筆端。如此造化,用意微妙,宛轉幽邃,耐人咀嚼回味。

相關內容: 李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李白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