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習俗 漢族廟會有何歷史起源

漢族習俗 漢族廟會有何歷史起源

漢族習俗 漢族廟會有何歷史起源

民族文化大全

提起中國古代的廟會,人們會聯想到「廟」,認為廟就是道觀寺廟。顧名思義,廟會就是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活動。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辭海》這樣解釋:「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經存在。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北平風俗類征·市肆》引《妙香室叢話》:『京師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貨雲集,謂之廟會。』這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市集形式,解放後在有些地區仍被利用,對交流城鄉物資,滿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廟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形式,反映民眾心理和習慣。它的淵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為群姓立社,稱為太社,自為立社,稱為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稱為國社,自為立社,稱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為裡,裡各立社,稱為民社或裡社。而社神是土地神,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眾向社神祈求風調雨順,就要進行社祭。

社祭時要有舞樂。《周禮·春官》:「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可見,自古以來,祭神時總少不了舞蹈、音樂。這對後世廟會上祭神、娛神以至娛人的活動無疑是有深刻的影響。所以社祭是中國廟會產生的主源。

其次,因廟會的聚眾作用,故廟會又稱「廟市」。傳說黃帝時代「日中為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有人推測春秋時期已有「廟市」,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寺廟與市場已經發生聯繫。雖然這時的寺廟與市場的關係還不密切,其發韌之功殊無爭議。有人考證唐玄宗開元年間就已有廟市。

北京最早的廟市出現在遼代,明代已很興盛。明末劉侗、於正弈的《帝京景物略》一書記載了北京附近廟會情況。他們指出:「城隍廟市,月朔、望、念五日,東弼教壇,西逮廟墀廡,列肆三里。市之日,族族行而觀者六,貿遷者三,謁乎廟者一。」

    這是說,到廟會上看熱鬧、遊玩觀光的人占60%,買賣東西的人占30%,而真正謁廟燒香磕頭的人只佔10%,說明這時廟會是在佛寺道觀內或其附近形成集宗教、商貿、遊藝於一體的民間聚會。

此類廟會又稱多內涵型廟會,這種廟會上有宗教、娛神、遊樂等活動。

    但也有把神像抬出廟外巡行,謂之迎神賽會。這是沒有集市的廟會。如妙峰山廟會就是沒有集市的廟會,還有的地方並無廟而也稱廟會,如清代廠甸和天橋,這些也統稱之為廟會。

總之,中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漢、唐、宋時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娛樂形式,尤其經過明清的進一步完善發展,突出商貿功能,從而成為人們經濟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內容: 漢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