僳僳族舞蹈 僳僳族葫蘆笙舞樂是怎麼發展的

僳僳族舞蹈 僳僳族葫蘆笙舞樂是怎麼發展的

僳僳族舞蹈 僳僳族葫蘆笙舞樂是怎麼發展的

民族文化大全

僳僳族葫蘆笙舞樂的歷史淵源及特點

葫蘆笙舞樂是僳僳族文化的重要組成不分,是僳僳族最重要的傳統器樂形式,也是僳僳族大眾自娛自樂的舞蹈,「刮七七」則是該舞蹈的領舞樂器。隨著歷史的發展,僳僳族也改編創造出了許許多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僳僳族葫蘆笙舞樂,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僳僳族葫蘆笙舞樂的歷史淵源及特點。

歷史淵源及傳說

據對一些曲目的比較分析,認為葫蘆笙曲是僳僳族較傳統的原生態音樂。與苗族葫蘆笙曲比較,以《大蠻調》為例,苗族大量使用了半音,而僳僳族則全部是五音樂調(全音),至於古代黃管共鳴現象的發現怎麼樣影響了苗族和僳僳族,進而使各自的葫蘆笙音樂的以起源發展,我們不得而知。但很明顯,苗族(麗江範圍)葫蘆笙和僳僳族葫蘆笙的許多曲目的主旋律和基本樂句有許多地方是相似或一致的。

從葫蘆笙音樂發展的總體佈局上看,以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和麗江市永、華、寧三縣以及玉龍縣在內的東部僳僳族主要擅長葫蘆笙的使用,而怒江等西部則擅長四弦「七本」。黎明和老君山地區處於中心地段,兩件主樂器都有較完全的存活和發展,而且葫蘆笙器樂已發展為成熟的音樂形式。

傳說葫蘆笙是僳僳族民間智多星「托拉哥然」的靈性凝聚而成。托拉哥然四處漂泊,見多識廣,頭腦靈活,喜歡猜謎語,出謎語與人鬥智取樂,也喜歡搞惡作劇捉弄別人,有時也耍點小聰明佔點小便宜,但從來不害人。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村寨,走進一戶農家,只看見兩個小男孩在院子裡玩耍,便向他們寒暄,想向著家人蹭點飯吃,他已經三天三夜沒吃過一頓飽飯了。他問「你爸你媽去哪裡了?」大孩子說:「我爸沒有眼,去找眼了,我媽沒有桿,去找桿了。」他出過那麼多謎語,考倒了那麼多聰明人,但想半天不知這娃子說的什麼,非常羞愧,他左看右看,見房子旁邊有一個水塘,便又問倆小孩:「這水塘深不深哪?」小孩說:「雞進去只到胸脯,牛進去就看不到角。」托拉哥然又一次被難住了,他飢腸轆轆,但無計可施,無奈地坐在院子邊上。過了很久,小孩的父母相繼回來了。父親背回一籃松明,母親背回一籃芋頭花桿(僳僳族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托拉哥然恍然大悟,僳僳話中「眼睛」與「眼子」發音完全相同,松明子是用來點火照明的。所以說父親是去找「眼睛」,而不是去找什麼「眼睛」,而母親背回的「桿桿」是僳僳族農戶最常見的蔬菜。自以為聰明機巧的托拉哥然懊惱不已,羞愧難當,他也不敢提吃飯的話頭,灰溜溜地離開了這家。

他越想越氣,在夕陽西下的時候,趁這家人不注意,在那個水塘旁邊的一叢空心竹裡自縊而死,他自縊前曾念了咒語,說每當風吹過,竹叢裡便會發出奇妙是聲響。

果然,每逢微風吹過,竹叢裡妙音迭起,如泣如訴,如語如歌。後來那個農家男子所取竹管,按手指的長短變化把它們安裝在一個單瓢葫蘆上。一吹氣果然悅耳動聽。再後來,經過僳僳族樂舞師們不斷改進,倣傚鳥鳴獸嘯演繹成曲,繁衍出浩浩「七十二調」葫蘆笙舞樂。

從這個較為簡約的傳說中,可以窺見僳僳族運用葫蘆笙吹奏舞樂由來已久的一個民間傳說的形成需要一個相應漫長的年代,老君山僳僳族聚居村寨葫蘆笙藝術很普及,是當地群眾自娛舞「刮七」的首選伴舞音樂。黎明僳僳族鄉的黎明、黎光、美樂堆美、金莊等村委會在內的片區,葫蘆笙音樂無從曲牌,保留存活程度奏樂能手數量看,還是從大眾參與的數量和原生態程度看,都是在老君山地區葫蘆笙藝術最集中,最發達的區域。笙舞和打跳是該地區原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特色

1、有相應的專用該樂器演奏的曲牌、曲系和雜曲、散曲、形成了獨立的器樂體系和類型。

2、音色獨特,有很強的聽覺穿透力和情緒感染力,旋律優美。樂調古樸、厚重。

3、葫蘆笙曲均為僳僳族大眾自娛舞「刮七」的伴奏樂,是這種舞蹈的首選器樂,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富於煸情性,深受大眾喜愛,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4、有老、中、青、少各年齡段的傳承人,音樂存活較好,能保持原生態的沿革。

5、具有很顯明地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

相關內容: 僳僳族葫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