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舞蹈 德昂族象腳鼓舞與短腳鼓舞的特點

德昂族舞蹈 德昂族象腳鼓舞與短腳鼓舞的特點

德昂族舞蹈 德昂族象腳鼓舞與短腳鼓舞的特點

民族文化大全

「像腳鼓舞」,德昂語稱「嘎兒格冷當」,流傳於梁河、隴川、盈江、鎮康、保山等縣的德昂族村寨中。像腳鼓是德昂族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

相傳遠古時候,有兩兄弟以採野果和獵獲小動物為生。為了獲得更多食物,兄弟倆分開尋找獵物,他們以石擊木頭傳信息。但聲音傳送不遠。他們便想出把木頭砍短,便於移動,又把木頭抬離地面,使聲音傳得更遠。過了許多代人,一個叫臘堵的人偶然發現,空心的樹比實心的樹敲起來更響。於是,他用石頭將樹掏空,又將它豎立起來,敲起來聲音又響又傳得遠。他高興得邊敲邊手舞足蹈。人們聞聲都跑來看,情不自禁地都跟著跳了起來。一個叫臘堆的人,發現這種鼓不僅可以伴舞,還可以召集人,他仔細觀察了象腿象腳的形狀,製作了很多個形態各異的鼓,他做好一個,豎起曬乾一個。有一天,一個獵人來到,他們共剝獸皮,烤獸肉吃,把獸皮曬在鼓上,他們一直吃到第二天中午。臘堆去拍掉獸皮上的落葉,競拍出了震耳的聲音。從此有了蒙著皮的象腳鼓。

在潞西縣三台山,德昂族的主要聚居區,流傳著一種「短鼓舞」。鼓身長約三尺,頭寬尾窄,兩頭都蒙有鼓皮。傳說德昂族在大遷徒中,「饒靜」部落是第二批上路的,為了趕上先行的「饒實」部落,鼓手不慎跌了一跤,將鼓砸成兩節。為了使鼓繼續發揮聯絡、娛樂和鼓舞人心的作用,他用石頭將切口磨平,又蒙上了一張皮。因此,兩面都能發出與原先的長鼓完全不同的聲音。他高興地挎著鼓旋轉手舞足蹈,演變成了現今的短鼓舞。

象腳鼓舞都在「考窪」(進窪、關門節)「傲窪」(出窪、開門節)和「堆沙」等佛教節日禮儀活動時進行。此外,在「潑水節」、「燒白柴節」、「做擺」時,也跳象腳鼓舞。

梁河象腳鼓舞,有「雞跳舞」、「四方舞」、「腳步舞」等套路;盈江縣有「公雞打架」、「各顯神通」、「蹲跳」、「對蹬」等十套。跳「四方舞」按「十」字逆時針方向行進,表現德昂族祖先由東而西遷徒時的艱辛歷程;「腳步舞」是展現從播種、耕耘到收割的農事過程。舞蹈時都按一定的程序跳完所有的套路,每個套路也可單獨反覆表演。

領舞的執鼓、察、使者,均為男性,婦女只能尾隨其後,或在外圈表演。鎮康縣跳象腳鼓舞的尾隨舞者,可右手執毛巾隨舞自然甩動,並有一二個善歌者於舞圈內,唱《大供歌》,每唱完一段都高喊「唷啦唷啦!」舞眾大聲呼應「謳!」隴川縣章鳳區跳象腳鼓舞時,擊鼓領舞者,頭戴直徑約三尺的大草帽,男舞則提起大褲腳,露出虎、草等各種紋身花紋。

象腳鼓舞、察,平時是緬寺裡的法器,由緬寺保管,只能在節日時使用。在「關門節」後到「開門節」前,是不能擊鼓跳舞的。

流傳於保山市壩灣鄉的「八步舞」為象腳鼓舞中的一種,多在宗教和大的節日慶典活動時於佛寺前的廣場進行;男女老幼均可參加,圍圓而舞。舞蹈風格古樸,出腳時,輕鬆和綿,微有屈膝;晃手時柔和地轉腕,眼隨手行;頭眼手腰動向一致;翻身轉體時迅速有力,幅度增大。

相關內容: 德昂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