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風後的故事是什麼樣的 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關於風後的故事是什麼樣的 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關於風後的故事是什麼樣的 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歷史故事

玉帝看凡界世人疾苦,就叫風後下界,為人世間造福。

一日,至田中耕鋤,見天日晴和,乃唱歌曰:

上天圓圓,下地方方。生逢斯世,得遇明王。

歌罷又耕。帝車駕人馬至近,風後不顧,只躬身鋤地。帝觀之良久,自思曰:「其人雖一耕夫,堂堂儀表,必有可取。」即命近臣去問何處人氏。近臣領命問之,風後對曰:「君臣別途,各安其事,何勞問焉!」近臣以風後之言回奏,帝歎曰:「此乃賢者,非農夫也!」遂下輦步行至田畔。風後見帝步行前來,忙棄其鋤,俯伏於田中,口稱萬歲。帝扶起問曰:「賢士何隱於此,不出代天行道?請問賢士高姓大名?」風後奏曰:「臣姓風名後,才疏學淺,不堪世用,惟躬耕而已。」帝聞奏大悅,命隨駕入朝,以扶社稷。風後不辭,領旨同行。

正行之間,只見大澤旁一樵夫,在山林中四顧而行,帝視良久,見其人威風凜凜,志氣昂昂。帝命住輦,即步入林中,上前問曰:「賢士,何人在此閒遊,不出輔國安民?」力牧俯伏奏曰:「臣駕鈍之材,不足用世,故避於此。」帝曰:「願聞賢士姓名!」力牧奏曰:「臣姓力,名牧。」帝聞奏大悅。顧謂群臣曰:「卿等今日方信夢不虛矣。」遂扶起,命隨駕回朝。次日昇殿,文武朝賀畢,帝命宣風後、力牧入朝。二人山呼拜舞於階下。帝曰:「朕今得二卿,乃上天夢應所賜,如左右手矣。」即封風後為上相,封力牧為上將,以為左右輔弼之臣。原有太常察乎地利,封為稟官廩,掌管農事;蒼龍辨乎東方,封為士師;祝融辨乎南方,封為司徒;太鴻辨乎西方,封司馬;后土辨乎北方,封為李師。力牧乃為武職,不在內,風後在內,為六相。

帝自得六相以來,國家大治,天下太平。一日,大宴群臣而散,退宿宮中,夜至三更,忽得一夢,夢見二龍於江中蟠蜒,挺白圖以授帝。帝覺,自思曰:「前夢既應,後夢不虛。龍,水中之物,必有奇異。」遂齋戒沐浴,早朝升殿,將夢龍事與群臣言之。天姥出班奏曰:「陛下試往河邊視之,天其授帝圖乎?」帝允奏,即命排駕往河邊。至翠媯川,只見一大魚溯流而來。帝謂天姥曰:「子見河中物乎?」天姥曰:「正應夢也。」帝命排香案,親拜告祝曰:「朕幸得六相,今輔佐分理天下,人民稍安。昨夜蒙神復賜朕夢,謹具香花燈燭祈禱吉凶。如凶,朕自當之;如吉,普施天下黎民!」祝罷,那大魚溯流而上,背負白圖箱蘭葉龜文,近岸踴躍授帝。帝知祥瑞,拜而授之,其魚翻游而去。帝又望河拜謝。舒展視之,名曰《圖菉》。命侍臣捧定其箱,排駕回朝。

至次日昇殿,群臣朝畢,帝語群臣曰:「昔聞伏羲帝始受《河圖》,得其五要,設靈台,立五官,以敘五事。今朕得者亦名《河圖》,內與前《河圖》不同,皆日月星辰之象,教朕立星官之書,以傳後世,朕何敢不從耶!」

即命羲和占日月之出沒,常儀占月之盈虛,車區占風之定息。

又命大撓探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定干支甲子。

命容成作蓋天渾天儀,以像用天上形。帝問鬼臾蓲曰:「上下周紀,其可數乎?」對曰:「天以六節,地以九制。周天氣者,六期為備;終地紀者,五歲為周。五六合者,三十歲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六十歲一千四百四十氣為一周,太過不及期可見矣。乃因五量治五氣之消息,察法以作朝歷,歲紀甲寅,日紀甲子,而時節定。是歲己酉,朔旦日南至而獲神數,日月朔望而可推也。」帝聞奏大悅。又問之曰:「卿言此是得天之紀終而復始矣?」對曰:「然。」又奏曰:「天之紀雖終而復始,更要造十六神推餘分置閏月,以定四時。」

帝曰:「何以為閏?」蓲曰:「察天時三歲一閏,多一月三十日也。五歲再閏,共多六十日。十有九年七閏,造歷皆起甲子,於是時順而辰從之。」帝曰:「善。」

命隸首定數,以率其羨,要其會。而律度量衡,命伶倫自大夏之西、阮隃之陰,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筒以聽鳳凰之鳴,而別十二律——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生六律、六呂,候氣之應,以立宮、商、角、徵、羽五音之聲,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變,推律歷之數,起消息,正餘閏也。

又命勞緩鑄黃鐘太簇十二鐘,以為十二律。每月氣至,則葭管飛灰古人燒蘆管成灰,置於十二律管內,放密室中,以占氣候。某一節候至,某律管中的葭灰即飛出,表示該節氣已到應之,以和五音,立天時,正人位焉。

又命大容、容成、車區,占星象。各領旨而行。

相關故事

與指南車

誰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特別是指南針,至今還是世界航海上廣泛運用的儀器之一。那麼,最原始的指南針--指南車是誰第一個發明的呢?這個問題還得從5000年前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說起。

中國神話傳說中黃帝和蚩尤作戰三年,進行了72次交鋒,都未能取得勝利。在一次大戰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敗的時候,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給黃帝軍隊的進攻造成困難。黃帝也急忙請來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術,制止了風雨,才使得軍隊得以繼續前進。這時詭計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霧,霎時四野瀰漫,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的方向。黃帝十分著急,只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原地不動。並馬上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應龍、常先、大鴻、力牧等大臣都到齊了,唯獨不見風後。有人懷疑風後是不是被蚩尤殺害了。黃帝立即派人四下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仍不見風後的蹤影,黃帝只好親自去找。當黃帝來到戰場上時,只見風後獨自一人在戰車上睡覺。黃帝生氣地說:「什麼時候了,你怎麼在這裡睡覺?」風後慢騰騰地坐起來說:「我哪裡是在睡覺,我是正在想辦法。」接著,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對黃帝說:「你看,為什麼天上的北斗星,斗轉而柄不轉呢?臣聽人說過,伯高在採石煉銅的過程中,發現過一種磁石,能將鐵吸住。我們能不能根據北斗星的原理,製造一種會指方向的東西,有了這種東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黃帝一聽笑著說:「原來你躺在這裡就是想的這個。」黃帝把風後的這個想法告訴眾臣,大家議論了一番,都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然後,就由風後設計,大家動手製作。經過幾天幾夜奮戰,終於造出了一個能指引方向的儀器。風後把它安裝在一輛戰車上,車上安裝了一個假人,伸手指著南方。風後告訴所有的軍隊:「打仗時一旦被大霧迷住,只要一看指南車上的假人指著什麼方向,馬上就可辨認出東南西北。」

從此,黃帝的軍隊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霧了。人人勇敢善戰,個個奮勇爭先,終於戰勝了蚩尤,把他一直追到涿鹿之野殺死。

黃帝打通了中原的道路,控制了黃河中游一帶。不久,風後因年邁體弱,經常疾病纏身,黃帝為他尋了很多名醫名藥,都沒有把他的病治好。在他死後,黃帝和大臣們都非常悲痛。

為了不忘風後的功績,黃帝親自為他選了一塊墳地,把他埋葬在黃河以北的趙村。後世人又把趙村改名為「風後陵」,意思是,這是風後的陵墓。「風陵」也就是現在山西西南芮城縣的「風陵渡。」

與八陣圖

歷史上有關八陣圖的來源卻鮮為人知。那就是黃帝大臣風後在有熊作八陣圖。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志》載:「風後,伏羲之裔,黃帝臣三公之一也。善伏羲之道,因八卦設九宮,以安營壘,定萬民之竁(cui)。蚩尤之滅,多出其徽猷。……風後著有《握奇經》一卷……風後將伏羲八卦原理運用到軍事上作八陣圖是首創,其中所說的「九宮」,是在八卦離、艮、兌、乾、巽、震、坤、坎之中加一卦為中。關於黃帝與風後研製的八陣圖,最早見於《握奇經》,其內容在《宋史·藝文志》和《新鄭縣志》中有詳細記載。其中總佈陣為「八陣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奇,或總稱之。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沖圓,地有軸,前後有沖,風附於天,雲附於地。沖有重列四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天居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遊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擊四奇。」

河南省密縣發現一套我國最早的《風後八陣兵法圖》。

它由黃帝與其大將風後研創。據傳4500年前,蚩尤興師作亂,侵犯中原,黃帝因將寡術乏,九戰九敗於蚩尤,便率兵退守至雲宕宮(今河南密縣劉寨鄉雲巖宮)練兵講武,建立宮殿(即軒轅黃帝宮)。為討伐蚩尤,黃帝拜風後、力牧、常先、大鴻為交,並在此與風後研創了我國最早的《八陣兵法圖》。該圖共九幅,一幅為八陣正圖,其餘八幅為陣勢圖,每幅圖旁均有文字說明,介紹攻防要訣。唐朝軍事家、太常博士、常州刺史獨孤及的《雲巖宮風後八陣兵法圖》碑,詳細記載了黃帝和風後研創《八陣圖》,「用經略,北清涿鹿,南平蚩尤,底定萬國」,統一中原的事跡。

該圖共分九幅,一幅為八陣正圖,其它八幅為八個陣式,即: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圖旁附有文字說明,詳細介紹了每個陣式在特殊環境下進攻退守的戰術應用。據《史記》載,風後為軒轅黃帝的一員將帥。密縣雲巖官遺存的唐朝軍事家、常州刺史獨孤及的《雲巖官風後八陣圖》碑,詳細記載了黃帝和風後研創《八陣圖》的事跡。此圖的發現,把我國八陣兵法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千五百年。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詩聖杜甫曾一度將《八陣兵法圖》的成就歸功於諸葛亮。而《風後八陣兵法圖》的發現,則以史實證明杜甫詩出無據。事實上「鄧公玖傳授給諸葛亮的《兵法陣圖》卻是遠在諸葛亮生前3500年的黃帝時期的兵法著作,是風後的軍事理論」。

關於《風後八陣兵法圖》另有一說:握奇經,中國古代關於八陣布列的兵書。又名《握機經》、《幄機經》。1卷,380餘字(一本360餘字)。相傳其經文為黃帝臣風後撰,姜尚加以引申,漢武帝丞相公孫弘作解。另附佚名《握奇經續圖》 1卷,晉武帝時西平太守馬隆《八陣圖總述》1卷。除去傳說並無實際年代可考!只知《宋史·藝文志》始見著錄。另外南宋朱熹認為其書乃「唐李筌為之」(《朱子語錄》)

另外鄧公玖傳授給諸葛亮的《兵法陣圖》,出自於野史。可信度並不高!相傳八卦乃伏羲所創,風後又為伏羲之後,傳八陣圖為風後所創亦屬正常!然除去傳說,正史中諸葛作八陣圖出現最早(西晉陳壽《三國誌》),至於八陣圖究竟為誰所創還有待學者們進一步考究!

《風後八陣兵法圖》對我國古代的軍事史、古代軍事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和價值。因此該圖堪稱密市檔案館的珍品。

與《握奇經》

【名稱】《握奇經》

【作者名】風後

【朝代(國家)】中國上古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衡圓,地有軸,前後有沖,風附於天,雲附於地。沖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遊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衝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沖為飛龍,雲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雲各在前後沖之前,天在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縱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於天後;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衝居其右,後沖居其左,雲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角音二初警眾末收眾。

革音五:一持兵,二結陣,三行,四趨走,五急鬥。

金音五:一緩鬥,二止鬥,三退,四背,五急背。

麾法五:一玄,二黃,三白,四青,五赤。

旗法八:一天玄,二地黃,三風赤,四雲白,五天前上玄下赤,六天後上玄下白,七地前上玄下青,八地後上黃下赤。

陣勢八:天,地,風,雲,飛龍,翔鳥,虎翼,蛇蟠。

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南。加四角音者,全師進西。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_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師並旋。

三十二隊天沖,十六隊風,八隊天前衝,十二隊地前衝,十二隊地軸,八隊天後沖,十二軸地後沖,十六隊雲。以天地前衝為虎翼,天地後沖為飛龍,風為蛇蟠,雲為翔鳥。見附錄

與風陵渡

風陵渡在芮城縣西南端,距縣城30公里,與河南、陝西省為鄰。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之界。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千百年來,風陵渡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裡,走入秦晉。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相傳軒轅黃帝和蚩尤戰於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霧,黃帝部落的將士頓時東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戰。這時候,黃帝的賢臣風後及時趕來,獻上他製作的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困境,終於戰勝蚩尤。風後死後,埋葬在這裡,後來建有風後陵。風後陵,在趙村東南,高二米餘,周圍30米,故稱風陵關。因唐代聖歷元年(689)在此置關,又稱風陵津,是黃河南洩轉而東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後稱風陵渡。

風後,相傳是解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賢而有才。據《帝王世紀》載:「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帝寤而歎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於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後於海隅,登以為相。」明代人王三才在《創建風陵享殿記》中記載,風後輔佐黃帝「紀天周地,造律制裳,刳竹作室,經土設井,……淳化鳥獸,為萬世程。鼻祖至今,籍其神澤不衰。」又據《漢書·藝文志》載:風後著有「兵法十三篇,圖三卷……」。

風後死後,軒轅黃帝把他葬於山西省芮城縣城以西35公里處黃河渡口。地隨人名,於是稱之為「風陵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故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