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歷史上的這些人教會了你什麼道理?接下來跟著本站小編一起欣賞。
賈平凹在《說捨得》一文中寫道:「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捨大得……蛇是在蛻皮中長大,金是在砂礫中淘出,按摩是疼痛後的舒服,春天是走過冬天的繁榮。」
漢代經學家劉向在其所著的《新序》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人送魚給鄭國宰相,鄭相不收。左右就納悶:「您不是最愛吃魚嗎?」
鄭相說:「吾以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
鄭相的意思是,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能收下這些魚。如果要了這些魚,我就會因受賄丟了官祿,以後就吃不到魚了。而不收這些魚,我就能保住官祿,這樣就可以一輩子吃魚了。
鄭相一番話,無非就是兩個字——捨得。
人生在世,不過就是一捨一得的輪迴。
有時候,一時慾望,會讓人跌入萬丈深淵,及時放下,反而使人走向柳暗花明。
1
捨得,是夏花飄零,而得秋實碩果。
孟嘗君田文,戰國四公子之一,以好客養士聞名天下,曾廣招門客三千人,在齊國權傾一時。
有一個人叫馮諼,家裡窮得揭不開鍋,聽說孟嘗君樂善好施,就前去請求拜入其門下。
孟嘗君見一個落魄男子前來投靠,心裡也好奇,就問:「先生有何愛好?」
馮諼老實回答:「我一無所好。」
孟嘗君又問馮諼有什麼才能。馮諼又答,自己一無所能。
孟嘗君只好尷尬地笑一笑,將他收入門下。
孟嘗君手下多的是能人智士,像馮諼這樣沒有本領,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實在少見。就連傭人們也覺得這老兄不過是濫竽充數,每日只給他粗茶淡飯,從不正眼看他。
後來,孟嘗君從門客中找人去自己的封地薛邑收債,問誰懂會計,願意前去。
馮諼自告奮勇。孟嘗君對這個毫無存在感的門客一點兒印象都沒有,起初還楞了一下。
等到別人提醒,孟嘗君才想起來,就請馮諼不要見怪,自己平時工作忙,還臉盲,隨後將這個光榮的使命交給他。
臨行前,馮諼問孟嘗君,回來時買點兒什麼東西。孟嘗君說,您看咱們這裡缺什麼吧。
馮諼收下契約票據,領命前往薛邑。到了薛邑,馮諼發現老百姓生活艱苦,一聽說孟嘗君來討債也都敢怒不敢言。
於是,馮諼召集當地居民,擅作主張將契據全部燒燬,並假托孟嘗君的名義,稱不會再來討要。薛邑的老百姓也沒想到孟嘗君竟如此慷慨,都感激涕零,高呼「萬歲」。
孟嘗君看馮諼才去了沒幾天就回來,以為債收完了,問他買了何物。
馮諼從容答道:「您不是讓我買家裡沒有的東西嗎?我想,您已不缺金銀珠寶,也不需名犬駿馬,身邊更是美女如雲,所缺的就是『義』。不過一個小小的薛邑,您都不能體恤百姓,反而以商賈之道從中牟利。如今,我已經為您焚券市義,將『義』買回來了。」
孟嘗君大為不悅,「義」又不能當飯吃,只好揮揮手讓馮諼一邊去。然而,馮諼捨棄的契據,已為孟嘗君收歸民心,並在薛邑生根發芽。
一年後,孟嘗君遭人陷害,一度被齊王罷相,政治生涯岌岌可危,只好退回封地薛邑。
薛邑的老百姓聽說恩人孟嘗君回來了,紛紛扶老攜幼,傾城而出,在百里之外夾道歡迎。用白雲大媽的話說,那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滿大街都是孟嘗君的忠實粉絲。
這時,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良苦用心,一時感動不已,回頭對馮諼說:「先生為我買的『義』,今天總算是見識到了。」
古語云:「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身在政壇,善始善終尤為困難,若無馮諼焚券市義,捨小利而得大義,孟嘗君恐怕也無法全身而退,更不可能在日後東山再起。
2
捨不得,是自困樊籠,終將一錯再錯。
晚於孟嘗君出生,並與其同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便不懂得捨得的智慧。
司馬光主持編纂《資治通鑒》,評價春申君「智勇忠信有足稱者」,也是一時風流人物,最終卻「罪又甚焉」,在四公子中下場最為悲慘。
黃歇早年曾和楚國太子熊完一同淪為秦國人質。十年軟禁生涯,天天如履薄冰。
直到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危,而秦國拒絕放楚國太子回國。黃歇冒死為太子掩護,將熊完打扮成車伕送回楚國,可謂忠節。
因此,黃歇險些被秦昭王處死,還好秦國改變主意,決定賣楚國新君一個人情,才放黃歇回去。
熊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之後任命黃歇為令尹,並將淮北封給他,號稱春申君。
春申君在封地疏浚三江,解決今黃浦江一帶的水患問題,當地百姓為了懷念他將這條河稱為春申江。如今上海其中一個簡稱「申」,也是源於戰國時此地曾為春申君的封地。
春申君為相二十五年,若能專心治國理政,也不失為一代賢臣,但他卻飄了,不但為政乏善可陳,更捨不得當初拿命換來的權力。
捨不得,放不下,是春申君一生最大的錯誤。
楚考烈王在位期間,一直沒有孩子。國無儲君,早晚生亂,春申君也不得不跟著著急,客串「不孕不育專家」,為楚王進獻了不少婦女,但她們沒能為楚國生下一個太子。
此時,春申君的門客,趙國人李園將他年輕貌美的妹妹送給春申君為妾。
沒過多久,據說李園的妹妹有了身孕,不懷好意的李園勸春申君趁機將她獻給楚考烈王。這樣既可解決王位問題,春申君也能借此偷天換日,繼續執掌大權。
春申君知道楚考烈王遲早會死,自己也會有失去權勢的一天,不如趁早安排後路,於是欣然同意,便將李園的妹妹獻給楚王。
正當春申君盤算著楚國的權柄時,李園早已心懷不軌,憑借妹妹受寵而獲取大量財富,暗中訓練刺客,計劃除掉春申君,取而代之。
春申君對這一危機渾然不覺。楚考烈王去世後,李園搶先一步進宮,安排刺客埋伏在宮門。
春申君一進宮,門後的刺客立即殺出。春申君登時喪命,首級被扔到門外,隨後全家被逮捕處死。
老子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世英名的春申君就因為一時的貪婪而身首異處,連累一家老小突遭橫禍。
正如余秋雨在《捨得智慧講堂》節目中所說的:「只知一味地與別人爭奪成功,那才是真正的平庸。」
3
捨得,是鳳凰浴火,而得涅槃重生。
漢初三傑中的韓信,曾有過一段失意的時光。
韓信年輕時身無長物,也沒正當工作,時常寄人籬下。窮困潦倒時,他曾經在其朋友南昌亭長家裡白吃了幾個月飯,結果被朋友的妻子嫌棄,不得已只能繼續流浪。
人一倒霉,喝涼水都塞牙。
有一天,韓信來到淮陰市場,一個年輕人攔住其去路。
這個市井流氓指著韓信挑釁道:「我看你長得人高馬大,身上還帶著刀劍,其實就是個膽小鬼。你要是有膽量,就拿劍刺我,如若不能,就從我褲襠下爬過去。」
韓信靜靜站立著,孰視良久,一言不發,低下身,趴在地上,從這市井少年的胯下爬過去。韓信的隱忍和沉默,換來滿街的嘲笑。
清人牛震運評說《史記》中這段描述:「孰視、俛出、蒲伏,形容如畫。」每一個動作,都是一生的恥辱。誰能想到,這就是後來虜魏、破代、平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的一代名將。
韓信恰恰不是一個懦弱自卑的人,相反,他為人一向驕傲。
韓信的母親去世時,他身無分文,連發喪的錢都沒有,卻為母親找了一塊又高又寬敞的墳地,周圍可住萬戶。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稱王封侯,讓萬戶人家為母親守陵。
胸懷鴻鵠之志的韓信,為何甘願從市井少年的胯下爬過,讓滿大街的人都以為他是個膽小怯懦的人?
只因那時的韓信知道捨得,懂得在什麼時候放下驕傲。
歌德說:「一個人不能永遠做一個英雄,但一個人能永遠做一個人。」
無論是貧賤時,還是為將時,韓信都知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
在被劉邦拜為大將後,韓信多次在戰場上以怯意示人,最終克敵制勝。
在濰水,面對項羽帳下的猛將龍且,韓信先命人堵住河流上游。
兩軍一交戰,韓信就佯裝撤退,引誘龍且渡河。龍且的軍隊渡河才過半,韓信立馬派人將堵水的沙袋移開,河水奔騰而下,龍且背水而戰,軍心大亂,最終被韓信斬殺。漢軍盡得三齊之地,讓項羽陷入被動防禦的狀態。
在垓下,與項羽正面交鋒,韓信的三十萬大軍與十萬楚軍交戰,起初並不順利。
在正面進攻項羽失利後,韓信故技重施,再次選擇撤退。等到兩翼對項羽形成包圍,才再度率領大軍從正面壓上,終於讓項羽大敗於垓下,一戰決定楚漢戰爭的勝負。
當韓信衣錦還鄉時,他將當年羞辱他的少年找來,不僅沒有報復,反而封他為楚中尉,並坦言當時忍辱的原因:「當時受辱,若一時衝動,殺了你,也是殺之無名。何必逞一時之快,讓自己身陷牢獄之災呢?」
4
捨不得,是故步自封,終將釀成苦果。
在功成名就後,韓信反而不知捨得,被劉邦貶為淮陰侯,他仍鋒芒畢露,因心生怨恨而直言恥與噲伍。
在一次閒聊中,劉邦問韓信自己能統帥多少兵馬?韓信答,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劉邦又問韓信,那你呢?韓信霸氣外露,絲毫不顧慮劉邦的感受,說道:「臣多多益善耳。」
憤怒的劉邦冷笑道:「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還會被我逮住呢?」
韓信這才知道說錯話,急忙掩飾道:「陛下雖不能帶兵,但是善於駕馭將領,所以我才為陛下所擒。」
然而,劉邦始終不會忘記韓信的自負和狂妄給他帶來的不快。
此時的韓信,不學張良「棄人閒事,欲從赤松子游」,而是繼續迷失在權力的遊戲中,落得抱恨而死的結局。
5
作家賈平凹在《說捨得》一文中寫道:「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捨大得……蛇是在蛻皮中長大,金是在砂礫中淘出,按摩是疼痛後的舒服,春天是走過冬天的繁榮。」
對人而言,「捨得」的智慧就像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有一次,孔子到魯桓公的廟裡參觀,看見一種傾斜而不易放平的容器,就問守廟人問:「這是什麼容器?」
守廟人答:「這大概是宥坐之器(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的一種器具)。」
孔子恍然大悟,說:「我聽說過這種容器,空著的時候傾斜,裝進一半水就能正立,灌滿了就會翻倒。」他回頭對學生說,往裡面倒水吧。
水一灌入,果然如孔子所說。他喟然長歎:「唉!哪有裝滿了水而不傾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