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蘇軾《洞仙歌》賞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蘇軾是我國千年難遇的一位大才子,在詩詞、散文、書畫等多方面都堪稱一絕。尤其他寫的詞可以擔當豪放派的代表,但是他本人的性格是那麼多面豁達,興趣又是那麼豐富廣泛。怎麼可能只有一種風格的詞,來固化他的所有氣質呢?
今天我們就找來他寫的一首特別細膩婉轉的詞作,描寫絕世美女和纖纖柔情,毫不遜色婉約一派。
01洞仙歌·冰肌玉骨〔宋〕蘇軾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大意是:冰一樣的肌膚,玉一般的身骨。竟然十分清涼,沒有一絲汗漬。晚風吹來,水殿裡有絲絲暗香,瀰漫在空氣中。繡簾微開,空中一彎明月也在偷窺著佳人,佳人斜倚在枕邊,還沒有入眠,黃金釵橫墮著鬢髮,微微有些許蓬亂。
蜀主與夫人牽著纖白的玉手,起來漫步在寂靜的庭院當中,仰望星空,時而可見那流星渡過銀河。試問今晚夜色如何,三更已經過去,月波淡淡,玉繩星隨著北斗在緩緩低旋。屈指算一算,什麼時候西風起,能送來涼意呢?不知不覺似水一般的年華悄然逝去了。
02寫於何時?寫的何人?蘇軾在小序中交代了寫此詞之緣由:
余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原來蘇軾在七歲之時,曾經見過眉州的一位老尼姑,當時已是90高齡了,在她年輕時曾隨師父進過後蜀國的宮中,曾聽到過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令》,是與妃子花蕊夫人夏夜納涼時寫的,老尼當時尚能記得完全。
而四十年後,蘇軾只能隱約記住首兩句了,老尼也早已經故去,世上恐怕無人知道還有這樣的一首詞,於是蘇軾便發揮他豐富的想像力,運用他的文思才智,補足了《洞仙歌》的剩餘部分。
這麼說來,是蘇軾在想像中完成的「孟昶」詞,頭兩句「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來自記憶中老尼所傳。這或許是蘇軾幼年所聞,中年仍念念不忘的女神吧?
朱孝臧校注《東坡樂府》中考證,「公生丙子,七歲為壬午,又四十年為壬戌也。」他推定蘇軾寫此詞時在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壬戌),這時蘇軾正謫居在黃州。
小序就這樣交代了蘇軾寫作的背景,還有這樣曲折和神秘的緣由,宮中舊事讓人浮想聯翩,而蘇軾自己借這個由頭,可以逸興走筆,充分想像抒懷又會如何呢?
03女主角花蕊夫人後蜀主孟昶的一個妃子姓徐(另有一說姓費),曾是歌姬出身,後入宮封為慧妃,青城人,才色雙絕,深受孟昶所寵愛。因為貌美如花蕊,故被稱為「花蕊夫人」。
後來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全國,宋軍入蜀時,蜀軍無招架之力,如秋風掃落葉般,幾乎沒有遭遇到抵抗,孟昶投降後被賜死。相傳趙匡胤將花蕊夫人召入宮中,知其才華不凡,故意詰問她:「有人說,孟昶因為寵愛你而亡國」,花蕊夫人這個亡國的妃子見識不短,隨即作詩以對: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宮中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花蕊夫人回答的是有理有據,男兒無志,豈能怨女子誤國?
詞中「冰肌玉骨」的花蕊夫人後來成為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寵妃,再之後的遭遇又如一團迷霧,有傳言還與宋太宗趙匡義也有瓜葛,又被其所殺害。也就是說,這位花蕊夫人可能與三位帝王有染,天上人間,被人怨紅顏禍水,終難逃紅顏薄命,一個才貌雙絕的美艷女子難逃帝王家的悲歡,繁華落盡成一夢,讓許多年後的蘇軾想起也唏噓感慨,追憶憑弔。
04蘇軾寫詞有參照對象嗎?這首詞描寫得如此美好真實,也有人因此推斷蘇東坡年輕時遇見過一位冰肌玉骨的美人,而念念不忘,這首詞實際是他借花蕊夫人的名義寫給心上人的情詩。
當然,這樣的說法有些道理,主要是有身臨其境的真切,沒有生活的參照,可能真的難以描繪如此生動,所以我也相信蘇軾在寫詞的時刻,眼前是浮現一個真實場景的,也許想像加上思念才會如此深情吧。
現代的文人畫家豐子愷讀到這首詞以後,也被蘇軾描寫刻畫的花蕊夫人所打動。就曾經化用蘇軾的這首詞的意境,用黑白兩色的素筆描繪了一位現代的婦人,著無袖長裙,玉臂托腮,斜靠床邊,窗外明月斜掛,一副閒適又慵懶的狀態,配上一句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也是別有一番趣味。
豐子愷的畫作
所以無論哪朝哪代的人,讀到這生動又情意綿綿的詞句,都會不禁浮想聯翩,非常有畫面感。
05這首詞的精妙句子從故事回到詞本身,我們再看蘇軾這首詞貢獻了哪些名句。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此句來形容花蕊夫人的美潔,不同尋常,以肌膚比作冰雪,以骨比作白玉,冰和玉都是世間特別寒涼之物,雖然天氣很熱,在炎炎暑氣之中,夫人的身心清涼似乎能讓環境也變得清涼,潔不可染。「冰肌玉骨」一詞現在也常常用來形容美女的聖潔和美好。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這也是蘇軾的名句,歡情時刻,人本無心賞月,月卻有意看人。月光從繡簾的縫隙灑落寢宮,好像也在偷看花蕊夫人的風華絕代。暑氣逼人,人難以入眠,「人未寢,攲枕釵橫鬢亂。」似乎曲筆描繪著歡愉時刻,夏夜的美景美意。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算一算,西風何時前來驅散酷暑?人總是厭煩夏日的暑熱,盼著秋風的清涼,殊不知,正是在這樣期盼之中「流年暗中偷換」。結尾這一句,一下把人的思緒拉入了更長的時空中,從此刻細緻描畫的夏夜場景來了個轉換,歷史的蒼茫感頓時襲來。
這最後的點睛之筆,也是帶有人生哲理的深思:西風好是好,可是流年的偷換又怎麼辦?在蘇軾看來,暑熱與涼秋之間慢慢流走的,也是良辰美景,歡愉時分。誰又能抗拒時光荏苒呢?
我猜想,蜀主孟昶那時那刻的原詞是絕不會有這樣情思的,這一定是有了時間距離之後才能體會到的時光易老。就是我們今天看歷史人物的滋味,那一個個曾經鮮活美好的生命,都已流入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流年偷換總是令人感傷,無論是花蕊美貌,還是冰肌玉骨,最後都已香消玉殞;情深時分,所留下的不過都是紙上詩篇。繁華落盡,煙消雲散,任後人暇想追憶,無限悵惘。
我們看蘇軾的很多詞作,無論是滔滔江水,還是綿綿情長,無論家國事,還是兄弟情,常有哲思在其中,都有一種曠遠的情懷,俯瞰世事,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歷經千載所以仍能流傳久遠。
相關內容: 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