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帝王后宮的女眷,這裡指的是供天子享用使喚的女人。那時候平民都可以一夫多妻,帝王管理國家,日理萬機,自然需要更多的內助了,再者也是榮耀與威武的一種體現。逐漸地,就演變成了一種禮規、一種定制、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禮記.昏義》這樣講:「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天子理陽道,後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內職。教順成俗,外內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
不難看出來,自古我們就是以「家」的模式,搭建「國」的治理結構。天子主外,天後主內,皇帝管政事,后妃理內務,以期達到家和國興。乍看,似乎與男女性關係沒多大牽扯,出發點重在治理好天下、造福於萬民,其實……你懂的!這是中國最早最基本的帝王后宮女官定編,注意,這時給帝王的祖母、生母,尚沒有安排名份和位置。
《漢書.外戚傳》這樣講:「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嫡稱皇后,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至武帝制婕妤、娙娥、傛華、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儀之號,凡十四等雲。」
從秦、漢尤其是漢開始,帝王的祖母和母親有了頭銜,這是變化之一;之二是,女官開始增加,嬪妃的名號開始出新花樣,比如漢武帝設婕妤,漢元帝創昭儀,打破了傳統的九嬪規制,而多至十四等;其三,女官的級別待遇清晰明確地得以標明,比如「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其四,帝王的床幃性淫之狀,開始載諸文字,《後漢書.皇后紀》敢這樣寫:「自武、元之後,世增淫費,至乃掖庭三千,增級十四。妖幸毀政符,外姻亂邦之跡……」
《後漢書.皇后紀》這樣講:「及光武中興,斫雕為樸,六宮稱號,唯皇后、貴人。貴人金印紫綬,奉不過粟數十斛。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並無爵秩,歲時賞賜充給而已。」劉秀是在吸取西漢沉痛教訓的基礎上重新恢復漢劉政權的,所以他很儉樸,很清楚後宮裡女人多了並不是件好事,因而他只設了皇后和貴人兩個高級職位,另外僅納美人、宮人、采女三等若干女子來,夠使喚即可。而且,待遇也大大降低了,連貴人也一年不過百斗米,至於三個級別的宮人,薪酬不固定,看表現,實行的是浮動獎賞制。
兒子劉莊也就是東漢明帝堅持了下來,冊立皇后首先看人品。遺憾的是,到了第三代也就是孫子輩的劉炟,就再熬不住了,史書記錄得很準確:「漸用色授,恩隆好合,遂忘淄蠹。」妃子們長得美會討人喜歡,成了東漢孝章皇帝冊立授封的標準,對那可心的人兒,則格外恩寵,早將那紅顏禍國的遺訓拋到腦後去了。
《三國誌.魏書.后妃傳》這樣講:「魏因漢法,母后之號,皆如舊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損。」曹操雖然沒有真正稱帝,但早就享受的是帝王的後宮待遇,他的皇后叫王后,下面搞了五等級: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兒子曹丕則有資格堂而皇之地按帝王的規格配置女人,在他老爸定額的基礎上,他增加了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個級別。魏明帝也就是曹丕的兒子,心想:興你加就不興我加,這事情上搞點創意誰不會?於是繼位後又增設淑妃、昭華、修儀。
《隋書.列傳第一》這樣講:「開皇二年,著內官之式,略依周禮,省減其數。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婦九員,掌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員,掌女工絲枲(音洗),視正七品。又采漢、晉舊儀,置六尚、六司、六典,遞相統攝,以掌宮掖之政。」
帝王后宮大規模的正式改制,隋王朝應當是居功至偉,人員、機構、名稱、職能,一一清楚到位,儼然一個龐大的影子內閣。六尚就是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和尚工。皇帝的吃喝拉撒、迎來送往,統統有人領導指揮,有人具體落實。
千萬可別因此以為楊堅是個好色的昏君,其實,他的這種改革,還真不是出於「色」,確確實實是為了規範後宮管理。話說回來楊堅初期也沒法好色,他有個厲害的老婆,這位名門之後的獨孤氏,「外預朝政,內擅宮闈,懷嫉妒之心,虛嬪妾之位,不設三妃,防其上逼。自嬪以下,置六十員。……,至文獻崩後,始置貴人三員,增嬪至九員,世婦二十七員,御女八十一員。」文獻皇后也就是獨孤氏寧願老公的三妃之位空缺,也決不讓楊堅冊立,有效防範了貴妃受寵對其後位的威脅,她死了之後,楊堅才增設了三貴人,湊夠了九個嬪妃。
到了隋煬帝楊廣,那就大不一樣了,與他爹地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的男人。「后妃嬪御,無厘婦職,唯端容麗飾,陪從宴游而已。帝又參詳典故,自製嘉名,著之於令。貴妃、淑妃、德妃,是為三夫人,品正第一。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是為九嬪,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員,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員,品正第四。是為世婦。寶林二十四員,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是為御女。總一百二十,以敘於宴寢。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已下。」
楊廣在這方面可謂頗具智慧,但做得又假模假式,告天下人他這是因循舊制古禮。為遮人眼目,楊廣對他父皇的六尚進行了改進完善,比照行政的尚書省,他在後宮建立起六局二十四司,即尚宮局、尚儀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寢局、尚工局,下轄二十四司。如此一來,皇帝顯然並非重色,全然是為了規範管理了?
《舊唐書.后妃》這樣講:「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為九嬪,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其餘六尚諸司,分典乘服御。」
李唐王朝本來就是從姨夫手裡拿過來的江山,所以後宮制度基本沿襲,受用現成的就是了。只是玄宗李隆基稍有創新,說帝王身邊有四顆女星是帝嚳傳下來的,那皇后加四妃不是多了一顆嗎,於是他在皇后之下,只設三妃,名號也變成了惠妃、麗妃、華妃。當然玄宗自己執行得也不徹底,後來有了楊玉環,他就只粘著這位楊貴妃,連皇后之位也久久地空著了。
《宋史.志第一百六十.職官》這樣講:「內命婦之五品,曰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曰大儀、貴儀、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曰婕妤,曰美人,曰才人、貴人。」
宋朝的宮廷女官統歸尚書內省,尚書內省傚法隋唐,設六尚、二十四司、二十四典、二十四掌。但有一點很有意思,除了皇后,它第一次將後宮妃嬪女官納入到組織人事部門——吏部任免管理,成了國家的正式幹部,在編人員。
《明史.列傳第一.后妃》這樣講:「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每局領四司,其屬二十有四。」明王朝在後宮管理這方面沒多少新意,似乎也有些疏於管理,以至於曾出現過幾個宮女聯手,差點把皇帝勒死的險情。但朱家大爺們玩邪門歪道、滋陰壯陽、作踐女人,則又遠勝前朝。
《清史稿.列傳第一》這樣講:「世祖定鼎,循前代舊典。順治十五年,采禮官之議:乾清宮設夫人一,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寧宮設貞容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
嚴格意義上講,滿清像元朝一樣,是外來政權對中原漢民族的強權專制,所以最初在後宮的設置上,既想傚法周禮漢制,又擔心丟掉本民族尊嚴,所以有些四不像。到來康熙,才有了完備健全的後宮編製。「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局東西十二宮。東六宮:曰景仁、曰承乾、曰鍾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陽;西六宮:曰永壽、曰翊坤、曰儲秀、曰啟祥、曰長春、曰鹹福。」一看這些納福吉祥的宮名,就知道這是那些舊朝遺老的酸文人,將滿漢文化雜交攢出來哄皇帝佬兒高興的。
帝王后宮的人員機構配置與經管,既是綿延千年的封建帝制的政治現象,又不失為一種中國特有的皇家男女關係文化景觀,它曾經是男權社會男人嚮往和追求的人生最快樂幸福的理想境界——雖然做此種夢的人數不多,許多武夫藩將、個別布衣平民,舉義旗動刀槍,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常常是其中不小的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