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學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鑒》。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司馬光所作的《南園飲罷留宿詰朝呈鮮於子駿范堯夫彝叟兄弟》吧。
南園飲罷留宿詰朝呈鮮於子駿范堯夫彝叟兄弟
司馬光 〔宋代〕
園僻青春深,衣寒積雨闕。
中宵酒力散,臥對滿窗月。
旁觀萬象寂,遠聽群動絕。
只疑玉壺冰,未足比明潔。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偏僻的南園讓人仿如身處春深時節,多日積雨停歇後,寒氣襲人衣裳。
半夜裡酒力散盡我悠悠轉醒,只見滿窗皓月正與臥處相對。
近看四周景像一派沉寂,遠聽各種動物也已悄無聲響。
我真疑心玉壺中晶瑩的清冰,也不會比這景象更澄淨明亮。
註釋
南園:洛陽某處園林。或說即司馬光洛陽府第花園。詰(jie)朝:次晨。鮮於子駿:鮮於侁(1019-1087年)字子駿,閬州(今四川閬中)人。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進士,歷官至集賢殿修撰。范堯夫(1027-1101年):范仲淹次子范純仁,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哲宗朝曾拜相。彝叟:范仲淹第三子范純禮(1031-1106年)字,曾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擢尚書右丞。
青春:即春季。
闋(que):終,止。
萬象: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景象。
群動:指宇宙間的一切聲響,陶淵明《飲酒》詩:「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玉壺冰:比喻晶瑩、澄澈、高潔。
未應:一作「未足」。
創作背景
鮮於侁、范純仁、范純禮三人與司馬光皆有交誼。按末兩句之意,這首五言古詩當寫於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處於政治上不得志的時期。一個春日的晚上,詩人與鮮於子駿、范氏兄弟聚飲南園,飲罷便留宿在那兒。夜半酒醒,寫下這首詩,次日早晨(詰朝)呈送給子駿等三人。
賞析
此詩抒寫居洛時留宿南園的感受。先寫因園林偏僻,青草生遍,再寫久雨初停,夜涼襲人。夜半酒醒,臥對滿窗皓月,看萬象俱寂,聽群動皆息,此時的月下清景如同玉壺冰一般明潔,作者浸潤其間,心靈也正一樣地明潔,這是詩人借景喻懷。作者一直堅持自己的政見,不肯苟且迎合,以玉壺冰自況正見其高潔品格。此詩藝術上未見特別出色,以含蘊深婉啟人深思。
開首兩句寫時節。時當初春,詩人卻覺得春深,是因為置身於偏僻的南園之故。連綿春雨方停,覺得身上衣裳有些難以抵擋這料峭春寒。
中間四句寫夜半酒醒。在這雨後添寒的夜晚,詩人與好友相聚,痛飲一番後,酩酊大醉。夜半酒力發散,方才清醒過來。睜開眼睛一看,只見滿窗皓月正與他的臥處相對,十分晃眼。沉醉中醒來,再難成寐,於是便遊目旁觀,側耳遠聽,但見萬象寂然,群動俱歇。
有心事的人往往如此:狂歡的時候,可以把一切都拋在腦後,然而一旦孤身獨處,尤其是寂寂長夜難以成眠的時候,心頭就會一陣陣地泛起漣漪。此時詩人便正處於此種心境中。他是想起了朝廷中那場關於變法的紛爭。當初他在神宗面前與王安石爭得很激烈,還給王安石寫過兩封信進行勸阻,可是王安石不聽,皇帝也支持王安石,新法終於推行了,他想:我如此喋喋不休,難道是為了自己?還不是為了社稷、為了君王嗎?司馬光並不認為王安石的新法有進步意義,而他本人也認為自己是出於一片忠心的,因此最末兩句便道:「只疑玉壺冰,未應比明潔。」南朝詩人鮑照《代白頭吟》中說:「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後人便以「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以後還有盛唐詩人王昌齡,他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來自比喻光明澄澈的品德,然而詩人在這裡卻說:我只懷疑「玉壺冰」這個比喻,還不足以用來比擬自己的明潔的品性和操守。這最末兩句的點睛之筆,表白了詩人的心跡,也向朋友們流露了壓抑於內心的一縷淡淡的委婉曲折之情。
此詩雖然寄慨很深,卻出之以淡筆,由景而情,緩緩道來,語言顯豁,不事藻飾,因而不顯得抑塞,而仍有一種清新之感。
相關內容: 司馬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