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司馬光一生干了三件大事,幼年時期砸了一個缸,將自己的聰穎機靈淋漓展現,接下來本站小編講講他的一些故事。
成年以後編了一部史書《資治通鑒》,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十七次批注過,並評價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到了老年終於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把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全部廢除,讓「祖宗之法不可變」的人生信條映照朝堂。
北宋名臣司馬光
第一件事不用多說。敢於砸缸的司馬光自然不是凡人,從小就聰慧過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系統教育,養成了溫良謙恭、剛正不阿的性格。司馬光在歷史上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孟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遵循,一言一行都符合禮節,堪稱一代大儒。他關愛民生,對物質生活看得很淡,一輩子粗茶淡飯,衣著樸素,到死都沒有改變。可以說在個人操守方面,司馬光做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極致。
第二件事值得大說特說。司馬光是仁宗朝的進士,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當過官。當宋神宗啟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的時候,「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司馬光遠避洛陽,開始了十五年的修史工作。他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共294卷近400萬字,記述了上起戰國初期下到五代末年1362年的歷史。清代大史學家王鳴盛評價此書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了畢生精力,成書不到兩年,他便積勞成疾去世。
第三件事不好說。不好說是因為比較複雜,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一般人都認為司馬光是保守派的代表,反對變法,其實面對北宋「冗官」「冗兵」「冗費」問題突出、國力日漸頹下的嚴峻形勢,司馬光也有變革的思想,王安石變法前的「慶歷新政」,司馬光是支持的,希望以吏治改革為龍頭,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現狀。
所以說,司馬光與王安石的分歧,並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如何進行改革。王安石設想「民不加賦而國用足」,主張大刀闊斧地進行財政、軍事改革,「開源」以增加國家財力。而司馬光認為天地間的財物,總數就那麼多,不在民就在官,「不加賦而國用足」,不過是想方設法與民奪利,害處比加賦還嚴重。所以司馬光更提倡「節流」,主張進行吏治改革,以恪守禮教宗法為準繩,形成節儉清廉的社會風氣。
至於司馬光堅持的「祖宗之法不可變」,也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背景進行具體分析,它更多指的是古聖先賢「安邦固本」的成熟經驗,即「興教化、興政治、養百姓、利萬物」的人君之道。所以當他看到王安石的變法在某些地方被貪官污吏歪曲利用,成了擾民、害民之法,他就堅決站在了反對變法的第一線。比如「青苗法」,司馬光認為縣官靠權柄放錢收息,要比平民放貸收息危害更大,必須及早廢除。
當然,司馬光的看法也有失偏頗,他只看到了王安石變法中出現的問題,卻沒有看到變法對增強國家財力、軍力做出的巨大貢獻。宋神宗死後,反對變法的高太后掌權,67歲的司馬光重回朝廷中樞,開始以滿腔熱情廢除新法。他打著「以母(高太后)改子(宋神宗)」的旗號,幹得很徹底、很偏執,不管效果好與不好,將保甲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保馬法、青苗法等新法一律廢除。就連大家普遍認可的免役法,司馬光也拒絕蘇軾等人的勸說,堅決予以廢除,氣得蘇軾直罵他「司馬牛」!
俗話說「風水輪流轉」,等到宋徽宗上台,王安石等改革派人士又大受榮寵,王安石被追封為舒王。而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司馬光等309人被斥為「元佑奸黨」,被列入所謂的《元佑黨籍碑》,碑文由宋徽宗親筆書寫並刻錄在石文德殿門上。只要名字列在碑上,活著的人謫貶遠地,死了的追貶官職,而且朝廷規定這些人不得在同一州郡居住,皇族不得同他們的後代通婚,一代大儒竟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相關內容: 司馬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