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是蘇軾的學生,「蘇門四學士」之一,他以婉約詞著稱,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秦觀所作的《踏莎行》吧。
被稱為「千古才子,一代詞宗」的秦少游,在宋代以婉約派獨領風騷而享譽文壇,亦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但是,秦觀的成長和經歷卻有點坎坷。首先是秦觀沒有顯赫的出身,父親只做過小官,但曾在太學學習過,學歷不低。優秀的基因使秦觀自幼聰穎過人,過目不忘。不幸的是,在他15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的生活也陷入了貧困。
秦觀知道,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必須參加科舉考試。於是在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30歲的秦觀第一次入京參加科舉考試。這時的他意氣風發,大有捨我其誰的豪邁之氣,可惜開榜之時,從頭看到了尾,也沒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他大受打擊,回到家馬上斷絕了一切交往,獨自一個人看書療傷。但他並沒有放棄,元豐四年(1081年),秦觀第二次參加考試,依舊名落孫山。
參加科考再次失敗,受打擊是在所難免的,但秦觀並不打算放棄,除了還繼續努力讀書以外,還想方設法尋求他人的舉薦。於是他萌生了拜蘇東坡為師的想法,此時這位文壇領袖正在離他家鄉不遠的徐州任知州。後來經過蘇軾的至交孫覺和李常的引薦,順利成了蘇軾的入門弟子,後來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
元豐八年(1085年),在蘇東坡的鼓勵下,秦觀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次有了他自己的刻苦攻讀,特別是有了蘇東坡、王安石等人的大力舉薦,秦觀順利地高中進士,正式步入官場,經過一番努力後官至太學博士。在此期間,他向哲宗皇帝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的30篇策論,涉及國家大事和民眾疾苦,很有獨到思想。
正當秦觀做官做得順風順水,春風得意時,他的老師蘇軾同志卻深陷「烏台詩案」遭遇了貶謫,他作為蘇軾的弟子也未能倖免,秦觀自此開始了連續7年的貶黜生涯,最終於籐州溘然長逝。
秦觀被貶之後,創作了大量的詞作,表達自己貶謫在外,遠離朝廷的無奈與憤恨。代表作就是他被貶郴州期間所作的《踏莎行》: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說,暮靄沉沉,樓台消失在濃霧中,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斷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無處可尋。怎能忍受得了在這春寒料峭時節,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秦觀說,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本來是環繞著郴山奔流,為什麼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此詞作於紹聖四年(1097),作者因新舊黨爭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後又被羅織罪名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後又貶橫州,於是在離開郴州前,用詞寫下客次旅舍的感慨。
上片寫悲苦絕望之情境。
起首三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中,作者描述,「樓台」本是高大的,此時已被白茫茫的重霧完全淹沒無存,「津渡」本可以帶給人指引和濟渡出路的希望,卻在朦朦的月色中完全迷失不可得見。桃源仙境望不見了,作者就自問了:「應該到哪裡去尋訪呢?」此三句富有象徵意味的形象,是詞人極痛苦時一種幻覺的抒寫,是以自然之物喻心靈中的一種感覺。「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寫實之景,寫出了一個流落遷貶之人,對於自己生命的未來一種沒有保障的憂傷和恐懼,一種深情綿渺的歎息。
下片極寫遠謫之恨。
起首兩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連用兩則有關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分見於《荊州記》和古詩《飲馬長城窟行》。寫遠方的親友送來安慰的信息,但在第三句卻說「砌成此恨無重數。」表明了一切安慰均無濟於事,離恨猶如「恨」牆高砌,使人不勝負擔。面對如此的境地,作者很無奈,只能借眼前山水作癡癡一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兩句,好像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你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麼卻要老遠地北流向瀟湘而去呢?這最後兩句更是直擊人心,寫盡了詞人當時內心的苦悶。因此後人對最後這兩句評價甚高,有「千古天問」一歎。秦觀逝去之後,蘇軾特將此二句書於扇面,並云「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可當得上千古絕唱一讚。
當然,這首詞的好處,不僅在末二句。整首詞都是咀嚼無滓,回味無窮,「借眼前之景,而含萬里不盡之情」。(《跋米元覃書秦少游詞》)關於秦觀的詞,黃庭堅說:「語意極似劉夢得楚、蜀間語。」周輝又說毛滂《惜分飛》(淚濕闌干花著露)「語盡而意小盡,意盡而情不盡,何酷似少游也?」(《清波雜誌》卷九)《瞿髯論詞絕句》則云:「秦郎淮海領宗風,小闋蘇門亦代雄。等是百身難贖語,郴江北去大江東。」這些評論,對我們閱讀秦觀的這首詞很有啟發。
相關內容: 秦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