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侍中帖》: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雙鉤廓填的勾摹本

《孔侍中帖》: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雙鉤廓填的勾摹本

《孔侍中帖》: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雙鉤廓填的勾摹本

古代典籍

《孔侍中帖》為唐代摹搨墨跡,是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的雙鉤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書,3行,25字。《孔侍中帖》筆畫體態豐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豐筋」於此帖盡顯。作品墨跡收藏於日本前田育德會。《孔侍中帖》與《頻有哀禍帖》、《憂懸帖》合裝。前後九行共一紙,總稱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縱24.8厘米,寬41.8厘米。字幅中央紙縫處鈐有「延歷敕定」朱文印記三方。《孔侍中帖》原為手卷,1941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為軸裝。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作品賞析

結體

「欹側」是王體行書最典型的特點,唐太宗李世民所言:「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左欹、右側、上欹下側和左欹右側局部是斜的,但整個字又是正的,……《孔侍中帖》,第一個「九」字,只有兩筆,下端已是左低右高,再加上一點斜勢,表現出欹側欲飛的神態。第二行的「孔」字,左半向右傾斜,右面的豎彎鉤也似乎在向右倒,但下部的拐彎平而有力,使這一筆起了牆壁的作用,頂住了左旁右倒的力量,表現出「似欹反正」的特色。

章法

《孔侍中帖》行動線趨向平穩,與《姨母帖》相似,但各段動線吻合,「孔侍」兩處錯位較大的斷點,成為流暢的節奏中有力的頓挫,使平穩中有生動之致。

布白

書法作品中,如能分黑布白運用得宜,則可明亮通氣,無筆墨處亦成畫境。王羲之尺牘作品,既沒有大塊密集的黑點畫,也沒有大塊虛起的空白處,總是虛實相混,疏密勻停,靜中有動,但動勢不大;動中有靜,但靜而不僵,舒緩自若,清新雋逸,是一種最美的布白形式。而清笪重光《書筏》分空白為兩類:「匡廓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勻稱。」

匡廓之白如《平安帖》的「當、復、悉」字,《何如帖》的「賴」結體中的「口」,生成較大的空間,與其它繁重的筆畫,相映成趣。《喪亂帖》中的「毒、甚、心、紙」字,匡廓之白,如近於圓規的使轉,別成一境界。

散亂之白如《二謝帖》的「再拜」、「所送議」字,《孔侍中帖》的「問」字,《喪亂帖》的「何言」字,散亂之白,無完整的匡廓,使黑白的佈置,可以不齊而齊,如夜深初靜,風燭搖曳未定,令人難以捉摸。

行氣

《孔侍中帖》六行,主要為行書,其中有的字規矩若楷,有些字縱肆如草,間集一起,卻和諧一體,絕無格生之感。「九月」起始,擴大,「十七日」收斂,但以濃重而與前兩字映襯和諧。「報」字用筆雖然粗重,但左斂右放,於起筆落筆之間交待清楚,筆姿揖讓向背,結體敦實而又趨勢若動,工而靈活。第二行最後兩字「至不」之間距離似乎稍大,但整幅看來卻又泯然不顯,恐系為與第一行末字「固」相襯,故「不」字中豎極重而下長。第三行之「領」字,第一撇放之甚長且遠,其他皆依附其側,而精神振奮,皆賴此一筆之力。

第四行「不」字,中豎已然偏左之甚,為了救正,竟將末筆之點,偏向右邊平放出去。「忘心」二字之神態筆致可稱率意信手,但恰到妙處。兩個「心」字雖有似處,而又來路去路大不相同。末兩行最為精彩,「旨遣」兩字相連,「遣」字之一捺僅蜷縮稍微一露,試著若放長筆必致與上部並列而板滯失神。「取」字「又」旁的寫法特殊處理,能帶動全字的精神。「息」字的心字距上一行「忘心」之「心」不遠,易顯雷同,但其姿神又以收斂含蓄為意趣。「羲之」兩字起連,「羲」字大小省筆,與「之」銜接,似成一字,甚是巧妙。最後「報」字最後三筆連成一筆,細鋒軌跡益增神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