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大臣晁錯:《論貴粟疏》賞析 出自《漢書·食貨志》

漢代大臣晁錯:《論貴粟疏》賞析 出自《漢書·食貨志》

漢代大臣晁錯:《論貴粟疏》賞析 出自《漢書·食貨志》

古詩賞析

《論貴粟疏》是漢代大臣晁錯的文章,出自《漢書·食貨志》,是當時給漢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論述了「貴粟」(重視糧食)的重要性,提出重農抑商、入粟於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擺事實,講道理,前後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篤誠,強志成務。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創作背景

西漢建國初期,漢高祖劉邦由於採取了罷兵歸家、抑制商人、輕徭薄賦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因連年戰爭而遭到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逐漸得以恢復。漢文帝即位後繼續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視農桑,促進了農業的繁榮和商業的發展。但由此也產生了因商業發展而導致谷賤傷農,大地主、大商人對農民兼併侵奪加劇,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階級矛盾日趨激化的社會現象。

針對這一問題,晁錯上了這篇奏疏,全面論述了「貴粟」(重視糧食)的重要性,提出重農抑商、入粟於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這對當時發展生產和鞏固國防,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作品鑒賞

疏是向皇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也稱「奏疏」或「奏議」。這篇文章分析了西漢初期社會經濟上存在的嚴重問題,大地主、大商人兼併土地,聚斂財物,大批農民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社會矛盾日趨激化。文帝時,為防匈奴入侵,邊塞又陳兵無數,耗糧巨萬。針對這些問題,晁錯上疏,全面論述了「貴粟」的重要性,闡明使民務農,入粟於邊,以解決農民與商賈貧富懸殊,守邊士卒無糧供給的矛盾。

文章引古說今,多用對比手法,以古聖王之時與今之時相比,以五穀與珠玉金銀相比,以富商大賈與勞動人民相比,對照鮮明,說理透闢。邏輯嚴密,文辭流暢,充滿強烈的情感。

全文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連論說了重農貴粟對於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作者在說明問題時運用古今對比,農夫與富商大賈的對比,法令與實際情況的對比,使他的主張得到更鮮明的表現,讓統治者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其中特別是對農民現實生活的貧困窮苦的描寫,揭露性很強。

所謂「谷賤傷農」,意思就是說,糧食太便宜了,就會挫傷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導致產量減少,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中國在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農業國,所以歷代的統治者都很重視農業的發展問題。晁錯認為蓄積多,則民心穩,統治穩固;而要增加蓄積,必須想辦法使農民盡心於農業生產。但現狀是農民忙活了一年,到頭來卻只有很少的收益,為了應付各種賦斂,有的甚至「賣田宅,鬻子孫」;而商人無農民之勞,卻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這種差距不可能使農民安心於農業,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務農,在於貴粟」的觀點。

文章寫作特點鮮明,首先主要釆取了層層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論證。文章通篇正反對舉,觀點鮮明。開篇即以古今比況,闡明今世「不農」有悖於古先聖王「開其資財之道」的宗旨;繼而論不農之害與重農保民之理形成對比,提出「務民於農桑」的思想主張;接著通過珠玉金銀與粟米布帛價值、作用的比較分析,強調明君應重農抑商「貴五穀而賤金玉」的道理。

第二部分指陳時弊,以農夫與商人苦樂的對比分析,指出「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提出對策,則通過「復卒」和「入粟受爵」利弊優劣的比較分析,以論證「貴粟」主張的重大意義。總之,通篇正反對舉,力陳利弊得失,使正面觀點更為鮮明,更具說服力。

其次行文中運用了議論的連鎖推理,如「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由此及彼,環環相扣,增強了文章的論辯力。

還有是立論精闢,論述嚴密。文章的中心意旨是闡明「重農貴粟」的思想主張。第一部分先闡明重農抑商以「開其資財之道」的宗旨,為「貴粟」主張確立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第二部分指陳時弊,正確的政策是實施基本國策的根本保證。文章通過對比分析,尖銳指出「急政暴虐,賦斂不時」的政策,是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的根本原因。

在此基礎上,文章最後部分提出「以粟為賞罰」的具體措施,並論此措施「主用足」「民賦少」「勸農功」等三大作用,從而與開篇提出的重農抑商以「開其資財之道」的宗旨一脈相承。全文圍繞「重農貴粟」的思想主張,闡明宗旨,指陳時弊,層層推進,逐層深入,立論精闢,論述嚴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說晁錯的文章「皆疏直激切,盡所欲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賞析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