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畫家仇英《仙山樓閣圖》賞析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代畫家仇英《仙山樓閣圖》賞析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代畫家仇英《仙山樓閣圖》賞析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古詩賞析

《仙山樓閣圖》是明代著名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山峰樓閣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畫面內容

畫面青山白雲,翠竹蒼松,水閣臨流,閣中二人對坐觀望山景。構圖左右對稱,趨於平衡,突破邊角之景;用線細勁而含蓄秀潤,少刻露之痕;皴法中夾以類似折帶、亂柴皴的短斫,顯得隨意靈動;墨色輕淡融和,色調明快。如楊翰在《掃石軒畫談》中所評:「筆筆皆如鐵絲,有起有止,有韻有情,亦多疏散之氣,如唐人小楷、令人探索無盡。」

畫面上方楷書為陸師道所提,乃明代官員,師承文徵明,嚴整恭謹的概述與仇英的畫面配合的相得益彰。

作品賞析

《仙山樓閣圖》脫胎於南宋「院體」,又兼容文人畫之長,具雅逸之致。特寫的景致,勁遒的松枝,堅峭的山石,勁利的用筆,以及小斧劈皴等,都存「院體」遺規。

樓閣畫屢見諸仇英筆端,是其鍾愛和擅長的題材。著力越多則功力越深,此幅即是仇英功力彰著的傳世佳作。此作既顯「院體畫」之功力,又具「文人畫」之逸趣,工細雅秀,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畫中蒼山翠樹,水閣臨流,青山隱隱,閣中二高士對坐博弈,一童子垂目伺立,階下仙鶴、橋上逸士、琴童,輕淡融合,見出塵之韻致。

此圖作於嘉靖29年(1550年)仇英時當60歲左右,其見識與技藝已臻頂峰,筆下更為疏放簡潔,「工」、「寫」自如。此作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仇氏《仙山樓閣圖》為同年所作(此幅晚於台北故宮月餘),尺寸相近、風格相似,用印相同,至於樓閣描繪,此本較之台北故宮本更為工細入微,不失為仇氏晚年力作。

此圖曾為「大風堂「收藏,著錄於《大風堂書畫錄》中,軸景象開闊,氣魄宏大。畫面層次分明,前景開闊的水面上陂陀半露,長松聳立,虯枝蒼茫;中景山壁開合處雲霧繚繞,仙宮重重隱現其中,但見玉階黛瓦,粉牆朱欄,庭前碧樹,階下仙鶴,其中人物或手談、或抱琴、或高坐,真可謂神仙中人;遠景危峰直上,青山隱隱,漸遠漸消。畫上篆書款:「仙山樓閣。嘉靖庚戌三月仇英實父制」,下鈐「十洲」朱文葫蘆印及「仇英之印」白文方印,都是仇英常用的印章。

籤條為大千先生所題:「十洲仙山樓閣真跡,人間至寶,大千供養」。圖中張氏昆仲鈐印纍纍。其中「別時容易」、「大千好夢」、「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都只在張氏所鍾愛的藏品上才鈐用。而「遲秋簃」、「球圖寶骨肉情」更為少用,只在「大風堂」極重要和至精的藏品和畫作上才會出現。

明人古跡精品流傳五百年,並得巨匠庋藏並得佳題,可謂神物有靈,堪為藝壇重寶也。

仇英於繪畫六法精通,山水、人物、花鳥皆擅,而尤其以人物中之仕女、山水中之青綠為世人所重。這張《仙山樓閣圖》正是仇氏典型的青綠山水。仇英的山水畫,繼承的是兩宋整飭精工的「院體」風格,此畫山石硬朗峭利,筆法上以李唐、劉松年的小斧劈皴為主,相比仇英一些完全臨古的作品,筆意顯得較為隨意疏簡。近景處的幾棵松樹,枝幹多節而虯曲,骨意嶙峋,頗有幾分馬遠、夏圭的趣味。遠景的山巒不作皴筆,直接以墨色及花青漬染而成,這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個特色,仇英在他的青綠山水中也多有沿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賞析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