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籌筆驛》是誰寫的嗎?接下來本站小編為您講解。
李商隱和羅隱,一個是晚唐的多情才子,一個是落魄書生,兩人的一生並無交集,後世也很少會有人將這兩人相提並論。
這兩人的詩歌風格實在相去甚遠,李商隱的詩是出了名的朦朧唯美,而羅隱卻是以「尖酸辛辣」著稱。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們曾寫下同名詩歌,千年來難分高下。
公元855年,在四川結束任職的李商隱返回長安,途徑諸葛亮的籌筆驛,一時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籌筆驛》。
幾十年後,落第的羅隱路過籌筆驛,也寫下了一首詩,詩名也是《籌筆驛》。
這兩首詩不僅詩名相同,而且還同樣是七律,所以後世文人常常將這兩首詩放在一起比較,千年難分高下。
先來看看李商隱的《籌筆驛》,全文如下: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籌筆驛位於四川省綿州綿谷縣,傳聞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時候曾經在此駐軍籌劃,故而得名。
後來很多文人都曾來此地憑弔諸葛亮,留下詩作,李商隱的這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無疑是最為出名的一首。
詩歌首聯想像奇特,高度讚揚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即使諸葛亮故去多年,但是此地的猿鳥卻依然畏懼於嚴明的軍令,風雲為他守護著遺留下來的軍事設施。
詩人寫猿鳥不僅是為了渲染肅穆淒涼的氛圍,更是為了突出諸葛亮之才能。
猿鳥、風雲本是無情之物,可是卻為諸葛亮守護藩籬,看似神奇,實際卻表現了詩人對諸葛亮無限的敬仰之情。
接著的頷聯通過對比,流露出詩人的深深惋惜之情。
諸葛亮嘔心瀝血,在此多方籌謀,可是在他去後,後主劉禪最終還是向魏國投降了,成為俘虜,坐著郵車被押解到洛陽去了。
劉禪最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此處樂,不思蜀。」
即使他有再多的苦衷,說出這樣的話,還是不禁讓人心寒。
諸葛亮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卻還是挽救不了蜀國的頹勢,令後世無數文人扼腕歎息。
接下來的頸聯是剖析蜀國滅亡的原因。
在詩人看來,諸葛亮有管仲、樂毅的才能,可惜的是關張命短,蜀國無可用大將,即使他有滿腹的謀略才幹,也無法實施。
在這裡,詩人肯定了諸葛亮的才能,可是他一個人再有才,也無法憑一己之力,在亂世中力挽狂瀾。
對於諸葛亮的遭遇,詩人是同情且惋惜的。
接著的最後一聯直抒胸臆,寫盡了諸葛亮的遺恨。
他想起自己從前也曾到過武侯廟,吟詠著諸葛亮流傳下來的《梁甫吟》,心中充滿了遺憾。
詩人遺憾諸葛亮的大業未成,又何嘗不是遺憾自己的懷才不遇呢?
全詩善用典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無限敬仰和惋惜之情,不失為一首懷古佳作,後世對這首詩的評價也很高,甚至將其和杜甫的《詠懷古跡》相提並論,最後還入選《唐詩三百首》,足見成就之高。
再來看羅隱的《籌筆驛》,全文如下: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詩歌首聯是對諸葛亮一生的高度概括。
他拋卻了躬耕南陽的隱居生活,出山為劉備的霸業而籌謀計劃。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出山的。
從劉備從開始的寄人籬下到最後的三分天下,諸葛亮的作用舉足輕重。
所以這兩句詩算是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接著頷聯和李商隱的「關張無命欲何如」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他看來,蜀國的滅亡是大勢所趨,非諸葛亮一己之力能改變的了。
當然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看法。
頸聯是對劉禪和譙周的無情鞭撻。
諸葛亮陪著劉備辛辛苦苦打下江山,可是繼位的劉禪卻將這江山拱手讓人,而力勸劉禪投降的譙周更是受盡後人的唾罵。
所謂守江山比打江山便是如此吧。
接著的尾聯是最為人所稱道的一句。
諸葛亮早已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國,可是籌筆驛旁的流水卻是不停地奔騰著,彷彿在懷念諸葛亮。
後人都說李商隱的那首成就更高,但是我卻更喜歡羅隱的這首,尤其是最後一聯「唯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很有意境,有一種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
相關內容: 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