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歷代國畫代表人物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宏(1577-1652後)字君度,號鶴澗,明代繪畫大師,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畫石面皴染結合作為其特色。所作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中的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
人物生平
張宏(公元1577年-1652)字君度,號鶴澗,別號鶴澗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繪畫大師。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的山水畫以石面皴染結合為特色,乃明末吳門畫壇之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明畫錄》記載)。他主要宗法沈周、文徵明,並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學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風格。張宏平生喜好遊歷名山大川,注重外師造化,汲取繪畫養分,藉以開拓創作視野和體悟藝術真諦。所作人物畫,線條疏朗,形神俱佳,散聚得宜,皆具天然逸趣。
傳世作品有:《棲霞山圖》、《句曲松風圖》、《浮嵐暖翠圖》、《止園圖》、《青綠山水圖》、《西山爽氣圖》、《華子岡圖》、《蘭亭雅集圖》、《琳宮晴雪圖》等。在文獻記載中,張宏一六五二年畫過一幅《蜀葵圖》,這是他留給人們的最後資訊。後來相傳有柴人在蘇州西山的密林中,見到了年逾九旬的張宏在山中作畫,其道袍加身,鶴髮童顏,猶如仙人一般。
藝術風格
史書記載:張宏師法沈周,並超越之。他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畫中石面皴染結合為其特色。其實張宏的藝術風格在晚明時期是具有鮮明特點的。他在遊歷名山大川之時寫生作畫,從中尋找藝術靈感。最終他尋找到了一種更貼近自然的現實主義畫風,如何引觀者入畫,成為了張宏思考的課題。經過長期的創作和研究,他的繪畫形成了帶有空靈之境的現實主義風格,所作的具象山水達到了無以復加的極限。
張宏時常帶著畫筆深入到山林中,去體會大自然的雄渾壯麗,在寫生的基礎上搞創作,師自然造化,悟出了繪畫的真諦。他在繪畫中所使用的透視法與西方立體畫法不謀而合。據史料記載,他曾登高畫鳥瞰俯視圖,更是當時罕見。他的山水畫作整體觀之深遠高逸,近樹繁榮,遠山起伏;雲山煙樹,境界清幽;溪橋亭屋,山勢巍峨;群峰聳立,白雲橫嶺,樹木蔥籠;筆法清晰凝重,墨色林酣暢;山石皴擦鏗鏘,樹木渲染可真;推別具一格之畫法,寄情懷於山水之間。
藝術成就
張宏的繪畫繼承了吳門畫派的文人畫風格和特色,並在寫生的基礎上搞創作,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畫中體現出清曠幽深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畫活了起來。他在繪畫中所使用的透視法與西方立體畫法不謀而合,故宮博物院專家也稱張宏的山水畫筆墨精湛,世所罕見。他曾登高畫鳥瞰俯視圖,更是當時罕見。張宏經常攜筆墨進入山林中作畫,在那個時代,去名山大川寫生者不多見,可見張宏是非常難得的一位重視寫生的繪畫大師。
他所畫山石質感堅硬,彷彿敲擊有聲,雲山煙樹之間,流水清澈,涓涓而下,使人身臨其境,恍若隔世。他的山水畫用渲染的手法烘托出深遠高逸的氣氛,奇峰怪石、濃密古木、清泉飛瀑共同構成了清新典雅、氣韻生動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