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歷代國畫代表人物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吳道子(約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公元680年(永隆元年),卒於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後。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
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畫作風格
吳道子長於山水畫,他主畫的《金橋圖》令人拍手稱絕。在他獨自畫《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圖》的過程中,其繪畫技藝更有所創新。
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藝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因此,吳道子的佛畫藝術有很高的成就。他在東、西兩京寺觀作壁畫四十(一作四百)余間,而且「人相詭狀,無一同者」。西京興唐寺御注金剛經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賢及西面降魔盤龍、小殿前面菩薩,景公寺地獄帝釋龍神,永壽寺中三門兩神等,「皆妙絕當時」。
吳道子畫中門內神,圓光最在後,一筆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數百人「競候觀之」;及其下筆之時,「望者如堵」,只見他「風落電轉,規成月圓」,圍觀的人群見他畫技如此高明,「喧呼之聲,驚動坊邑,或謂之神」。他畫的人物,使人感到「虯鬚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可見,他畫的人物形象鮮明,真切感人。他畫人物,人體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確。
吳道子所畫的《地獄變相》是其代表之作。《東觀余論》記吳道子在景雲寺所畫《地獄變相》時說:「視今寺剎所圖,殊弗同。了無刀林、沸鑊、牛頭、阿房之像,而變狀陰慘,使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慄。」既然畫中無「刀林、沸鑊」的恐怖的直覺形象來輔助畫面的「陰慘」,那麼作品中當然要有比神靈鬼怪等更能強烈地感動人心的力量。據景雲寺的老僧玄縱說:「吳生(道子)畫此地獄變成之後,都人鹹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其藝術效果如此驚人,足見吳道子在佛畫藝術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吳道子畫人物,筆勢圓轉,衣服飄帶如迎風飄揚,後人稱這種風格「吳帶當風」。敦煌的唐宋壁畫中可見類似風格。與吳道子風格相似的還體現於線描與暈染等技法上。學者們認為,敦煌壁畫中的蘭葉描與吳道子線描絕技也是一脈相承的。唐代流行的蘭葉描所描勾的形態,外柔內剛,粗壯者挺拔有力,精細者委婉柔麗。
在畫史上評吳道子壁畫是「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道子之畫如塑然。」許多學者讚歎吳道子的畫:「風雲將逼人,鬼神若脫壁」。這樣的形象在敦煌壁畫中比比皆是。
後世影響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於他可以創新。他善於從複雜的物體形態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陰陽面,歸納成為不可再減的「線」,結合物體內在的運動,構成線條的組織規律,如衣紋的高、側、深、斜、卷、折、飄、舉的姿勢,完全基於線條的組織而描摹出物體的性格。這種線的要求是嚴格的,每一根線都符合造型傳神的要求,每一根線都充滿了韻律美,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創造的線。
吳道子的畫風為唐代和宋元以來的許多畫家所效仿、借鑒。
宋代畫家李公麟的樸素淡雅的「白描」,便是從吳道子「不以裝背為妙,只以墨蹤為之」的白畫發展而來的,白描成為我國繪畫上的一種新體例。
在他的遺跡湮沒殆盡的今畫聖天,吳道子仍被畫壇所熟知,這是因為他創造了支配民間畫壇一千多年來歷史的畫派——民間傳統畫派。我們見到的唐朝以後的壁畫都有吳道子的影響。元代永樂宮,明代法崗寺壁畫等都是吳道子的風格,敦煌壁畫也不乏吳派風貌的作品。
相關內容: 吳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