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運什麼成風?」
「運斤成風。」
「斤是什麼物件?」
「斤是斧子。《辭海》、《辭源》全是這麼說的。」
雖然幾乎所有的書,都將這個「斤」解釋成斧子,但我說並不準確,古人說的斤,不是斧子。
你憑什麼這樣說? 咱們先看運斤成風的來歷。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人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譯過來就是,楚國郢都有個人將一滴石灰濺到了鼻尖上,這滴石灰如蒼蠅翅膀一樣薄。這個人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斤,輕輕鬆鬆一斤下去,把石灰削個乾淨,但鼻子卻沒有絲毫損傷。
按照最基本的邏輯,表示同一概念的名詞性詞語是不能並列在一起的,如不能說「樓與房子」、「土豆和馬鈴薯」、「媽媽及母親」,古今中外都要遵守這一邏輯。而古代經常將「斧斤」並在一起,可見斧與斤並不是同一物。
《釋名·釋用器》:「斤,謹也。板廣不可得削,又有節,則用此斤之,所以詳謹,令平滅斧跡也。」《文心雕龍·論說》:「是以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橫斷。」這已經說得明白:木板太廣,又有節子,就得用斤加工。用斤是用斧後的一道工序,是專門削平斧痕的。
王筠《說文句讀·斤部》:「斤之刃橫,斧之刃縱,其用與鋤相似,不與刀鋸相似。」這進一步說清楚了斧與斤的區別:斧是直刃,斤是橫刃。古代所說的斤,應該是指現在的錛子。
那位說了,你這人淨咬文嚼字,斧子、錛子有什麼不同?
斧子與錛子的區別至少有三:一、斧子個頭小,錛子個兒大,個兒大掌握起來就不容易。過去有句話:駝裁縫,瘸木匠。裁縫工作時總彎著腰,天長日久,背就駝了;木匠用錛子時間長了,難免傷到自己的腳,老木匠腳有傷的就多。二、古代有用斧子做兵器的,金兀朮就使把金雀開山斧,黑旋風李逵也手使兩把大斧。是兵器就有人操練,操練多了就有套路,若是用於削鼻子尖準確程度也就高些。可看了這麼些年書,就是沒聽說哪位使錛子上陣的,錛當不上兵器,就只能對付木頭了,削鼻子就難了。三、斧子直刃,錛子橫刃。以斧削鼻,可以從側面下手。錛是橫刃,削鼻子只能面對面,用錛子難多了--人的眼睛有個毛病,從正面測距離的準確遠不如從側面來的好。
這樣一比,我們就看出來了,「運斤成風」也就是運錛子成風,運錛子成風,比運「斧」成風,難度大多了,看上去也精彩多了。
將「運斤成風」的「斤」解釋為斧頭,降低了匠石的技藝水平,故事的驚險程度也差了一大截。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解釋與事實不符。
相關內容: 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