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落井下石”的故事出自哪裡?該如何理解呢?

成語“落井下石”的故事出自哪裡?該如何理解呢?

成語“落井下石”的故事出自哪裡?該如何理解呢?

成語大全

落井下石是指看見人要掉進陷阱裡,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類型的人也常有,違背做人原則落井下石,因此,在生活過程中,尋求最基本的原則是很重要的。

成語出處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典故一:

語本唐代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韓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國兩位傑出的文學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兩位,這兩位就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長柳宗元七歲,而柳宗元卻死在韓愈之前,僅活了四十六歲。

韓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後,韓愈責無旁貸地寫下了《柳宗元墓誌銘》。韓愈在銘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跡,然後敘說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學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貶官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地區)時,劉禹錫也將同時被貶往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地區)。當時播州新建,地處偏遠,生活艱苦,瘴癘時作,「非人所居」;而劉禹錫則上有高齡老母,「萬無母子俱往之理」。於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險,上書朝廷,請求以柳州換播州。

銘文激動地指出:「嗚呼!士窮乃見節義。」這是韓愈給柳宗元崇尚仁義、忠厚待友的崇高評價。接著,筆鋒陡轉,描述群小的行徑。這些人平時和睦相處,也能一塊兒吃吃喝喝,臉上總是堆滿笑容,有時還握著對方的手,蹦出幾句掏心窩子的話,還滿臉熱淚地指天發誓:「哥們兒,咱們死也得死在一塊!」這一切全像是最真實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髮般的蠅頭利益,這種人便立即翻臉不認人,好像壓根兒就不認識你這個人了。「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擠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進井裡,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擠下井,還往井裡扔石頭。這種行為連禽獸都幹不出來,他自己卻洋洋然以為揀了個大便宜。這號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風義舉,多少也應該有點慚愧吧。

文中「落陷阱又下石」後被煉為典故「落井下石」。

典故二:

當賀若弼攻入建康宮廷時,陳叔寶帶著張、孔二妃以及十來個宮人,逃出後堂景陽殿,就要往井裡跳。袁憲苦苦哀求,陳後主不聽。後閣舍人夏侯公韻用自己的身子遮擋井口,陳後主極力相爭。爭了很長時間,才得以跳進井裡。

不久,有隋軍士兵向井裡窺視,並大聲喊叫,井下無人應答。士兵揚言要落井下石,方才聽到有人求救,於是拋下繩索往上拉人,覺得非常沉重,本來以為後主體胖,等到把人拉上來,才吃驚地發現,原來一根繩索,「串」著陳後主、張麗華以及孔貴嬪三人。

關於落井下石的典故,近現代的也有類似實例。

相關內容: 成語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成語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