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強中乾成語出處】
《左傳·僖公十五年》:「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
釋義:
意思是打仗時乘用異國的馬,緊急時馬就會血脈張動,外表很強大,實際內裡很空虛。後多用來形容外表強大而實際虛弱的事物。
【外強中乾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後,晉公子夷吾結束逃亡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當上了國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經答應過秦穆公,若是有一天自己能夠有機會回國當上國君,就把五座城鎮割讓給秦國,當作救命之恩。可是,當上國君之後的夷吾並沒有實現諾言。
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也沒有伸出援手幫助秦國,秦穆公為此懷恨在心。
後來,秦穆公發兵攻打晉國,很快就打到晉國的一個城鎮。
為了抵抗強大的秦軍,晉惠公親自領兵反抗。他下令拉戰車的馬,一定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
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為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耐(原文為「外強中乾」)。若遇到意外,進退不得,後悔也晚了,怎麼能作戰呢?你要是非用它們,肯定會後悔的。」
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
秦晉兩國的軍隊再次交戰。震天撼地的喊殺聲使鄭國的馬受驚失控,它們帶著戰車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之中。
戰馬更是狂嘶亂叫,拚命掙扎,結果越陷越深,進退不得。晉惠公無計可施,晉軍因此大敗,他自己也束手就擒,成了秦國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