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過年過節果盤中的「主力」,還是茶話會中常備的瓜子盤……中國人對瓜子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看電視打發時間、聊天隨手拿一把,哪裡都能看到瓜子的「身影」,可謂「國民第一零食」。
據考證,嗑瓜子的習俗在我國明代已經流行,晚清之前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來南瓜子開始流行,民國時期葵花子又異軍突起,大受歡迎。嗑瓜子大概最早興於北方,這不僅因為嗑瓜子的記載主要發現於北方歷史文獻中,更為客觀的原因是北方冬季漫長,農閒時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消磨時間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嗑瓜子的習俗就這樣蔓延開來。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學新表示,人們喜愛嗑瓜子還有以下的幾個原因。首先,瓜子不論吃起來還是準備起來都很方便,拿出來招待客人,不僅能夠體現主人的好客,做客的人也因吃瓜子會有被「招待」的感覺,潛移默化中就定下為一種愉悅的社會交往基調。
其次,吃瓜子能緩解緊張情緒,人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很容易緊張、尷尬,交流時手中有食物的話會讓人感到輕鬆。所以我們經常會請客喝酒或約人吃甜點來讓交往各方放鬆下來,但酒後容易說辭不當,甜品消費又高,所以廉價易得的瓜子就成了大家相聚時不錯的食物選擇。同時,嗑瓜子可分解為若干個小動作,這些動作簡單、容易,讓人感到愉悅,在吃的過程中能夠緩解彼此緊張的情緒。最後,嗑瓜子是一種量少多次的進食行為,可以隨時停下來,也可以隨時撿起來繼續嗑,能夠給社交活動提供足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