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曆法與民俗節日

傳統曆法與民俗節日

傳統曆法與民俗節日

生肖民俗

  現在世界上使用的所謂的“公歷”,是16世紀末期和17世紀初期,羅馬教皇格雷果裡修訂了西方歷史上的“儒略歷”,而制定和頒布的“格雷果裡曆法”。這個曆法最大的特點,是完全不考慮月亮週期在太陽年中的復合運動週期情況,而是按照人的主觀數學分段的方式,把一年截分成為12個月,然後,為了調整每四年出現的一次太陽運作日和數學分段日上的差異情況,將一年主觀分成為1、3、5、7、8、10、12月為31日,4、6、9、11月為30日,2月為28日,2月為四年一次的調整日差日。現在人們使用的西曆,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歷,基本沒有天地人合一的任何科學內涵,只有主觀數學分段意義。即使是現在西曆中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和星期天休息日,儘管是借用的東方曆法中的七星象為一個朔望區間的天文理論,但是,其內涵已經被改動成為了基督教的禮拜時間序列了,與天文現象已毫無瓜葛。所以,現在人們使用的西曆,儘管是全世界公用的,但是,其中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非常多,也不太符合計算機時代的記數需要,其數學功能比起中國曆法可以180年一循環輪換的甲子記數年法的功能差了許多。

  在中國,民俗節日曆來被叫做歲時節日,歲時源於古代曆法,節日源於季節氣候,也可以說:在農耕文明語境中的節日是由年月日時和氣候寒暑變化相結合排定的節氣時令,它是以農作物生長週期的循環往復規律確認的。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經看到了十分完備的古代曆法紀年。在古代文獻《逸周書·時訓》中就有了最早關於一年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古代農曆把一年分為四季,每一季大約90天,全年約360天,按照一年氣候的變化,分為5天“一候”,三候為“一氣”,全年“二十四氣”,俗稱“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排定並不是隨意性的,而是以嚴格的天文學科學計算為基礎的。從冬至這一天開始計算,太陽運行黃經每增加30度(約歷時30天),就過到一個“中氣”,運行360度,正好經過十二個“中氣”,共計有: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等。再從小寒這一天計算,太陽黃經每增加30度,就過到一個“節氣”,增加到360度,正好經過十二個“節氣”,共計有: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等。由“中氣”和“節氣”交替運行,構成了中國農曆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實際上少於360天)。其中二十四節氣時令在民俗節日構成中至關重要。在這裡,“節”的概念正是把歲時季候的漸變過程分解成像草節、竹節一樣的間距,把節氣相互交接的時間叫做“交節”,由此轉意為“節日”。最早有“四立”、“二分”、“二至”八個節令成為重要節日,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它們是標誌農耕四時陰陽始末的節日,幾千年來,保持著農耕文化生產生活節奏與大自然季節氣象的節律、生態環境完美和諧的特徵。

  縱觀西曆中的各種節日,比如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萬聖節、鬥牛節、愚人節等,都是主觀歷史文化的產物,都是一種人造的民俗節日,帶有很大的地方區域文化傳統性質。

  相比之下,中國曆法中產生出來的許多節日,都帶有天地人合一養生文化內涵和動植物生長週期的科學內涵。比如,冬至節前後45日,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季節,冬至節前有小雪大雪,後有小寒大寒。同時,冬至節又清楚地告訴了人們天象的位置,所以,冬至節是萬物萌生的開始,45日之後,萬物就復甦了!正因為如此,西漢太初曆法實行以後,中國人把夏歷的正月初一,看成是萬物復甦之日,是一年的開始,是元旦之日。而同時又把太陽極點南端的冬至節看成是萬物萌生的開始。所以,冬至節,是中國歷史上僅僅次於元旦的大節日。中國曆法,歷來是中國養生學和醫學的基本參考系,中國人的許多傳統習俗,都是根據中國曆法而來的。

  中國農曆對於民俗節日的排定,特別注重一年十二個月的朔望,這幾乎是中國農耕社會過節的最基本的約定俗成標記。現行的公歷十二月與“月”相的朔望盈虧毫不相干,很難在民間約定為節日。朔,月隱待出之日,是為“上日”,民間俗稱“初一”,又稱“元日”,正月朔日叫做“元旦”,如今人們也把公歷新年1月1日叫做“元旦”,其實這和傳統曆法太陰曆年中元旦的回歸含義“一元復始”毫不相干。也曾經有人極力主張把現時的春節改換成別的固定日期,就因為他們忽略了傳統的正月初一元旦的“一元復始”的重要含義,是其他任何日期無法代替的。農曆元旦是農業中國一年中最早的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正如《玉燭寶典》所記:“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三元,亦云三朔。”所說的三元,是指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當日是古俗中大慶大祭的節日,沿襲至今,不變不衰。

  望日月圓,是一個月的十五。秦漢時期的方士、道家測算月曆時,另有“三元”之說,認為“天官”之神主管“賜福”,生日在正月十五,是為“上元”,於是約定每一年的第一個望日為“上元節”,大慶大祭,後發展成為“元宵節”。又認為“地官”之神主管“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是為“中元”,約定為“中元節”,家家舉行祖先大祭,成為大節。又認為“水官”之神主管“解厄”消災,生日在十月十五,是為“下元”,約定為“下元節”,後也曾發展為節日。中國人幾千年來把自己的生活節拍與大自然的月圓月缺緊密協調起來,構成了完美和諧的節日文化。應當說這是人類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的傳統曆法,不僅僅是萬物本生態的教科本,同時還是中國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契機,中國各個節日,幾乎都是集市交易日和文化交流日,這些節日中,農民工匠要交換各種生產資料,城市居民要藉機消費,文人墨客要在這些節日裡交流發揮,以去刺激自己的才思文章,國家則利用這些節日舉行一些大型祭祀活動,去宣傳和強化官民的道德禮儀習慣。

  非常遺憾的是,在中國近現代,在“反封建主義”的旗幟下,中國歷史上的各種傳統節日屢屢遭破壞,到了新中國的“移風易俗”革命化時代和文革中的“過革命化節日”的運動中,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節日便逐步出現了斷裂和冷寂,特別是在文革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現在有許多人都對中國傳統節日極端冷漠了,反而對外國那些並無多少科學文化內涵的節日倒是興趣盎然,這也是盲目反傳統帶給中國的一大社會後遺症。

相關內容: 節日民俗傳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