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族馬尾繡的歷史,相關資料上不見記載,但這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
飲酒風俗水族喜愛喝酒,家家都會烤制米酒。逢年節、慶典或親朋來訪,都離不開以酒待客。水族好客有著悠久傳統,輪流過端就是熱情好客的文化表露。水族人民素以肝膽酒招待客人
從水書可以看出,它的文字符號體系獨特,既有類似甲骨文、金文的一種漢字,也有眾多的象形文字符號,還有段落表義的圖畫文字,文本不能獨立表達意義,而要依靠水書先生據水書
日常方面命帶「三丁六甲」的人忌吃狗肉、羊肉和斑鳩肉,否則認為會眼瞎、腿瘸。每年陰曆八月下旬起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共四個),就是水族人民過「端」節的日子。過節期間忌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食,此外,水族還種植一些小麥、包谷、小米、紅稗、紅薯及飯豆等雜糧作輔助糧。水族農民不善種菜,因而蔬菜品種比較單調,青菜、廣菜及大葉韭菜是最
我們知道,牛是農耕勞動的重要生產工具。因此,千古以來,農耕民族都喜愛牛並通過各種藝術形式歌頌牛,表達愛牛的心情,寄托人們對農業豐收的祈願。其中,一些民族還有與牛有
臨近端節,水鄉山寨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到了大年除夕,家家戶戶打掃得一乾二淨,人們忙著殺豬宰鴨,磨豆腐,開塘捉魚等等一片繁忙,好不熱鬧。除夕之夜,各家各戶忌葷
水書 水書直接或間接地記錄了水族先民和至今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仍被廣泛應用於天文曆法、生產、防衛、營造、婚喪、生育、祭祀、出行等等,也要依照水書的規定擇吉避凶。 端
過端的由來,據傳說講,古時兄弟3人分家後,散居各地,關山的阻隔使他們平日不能見面。於是,兄弟們相約在割完稻穀的閒暇的日子,彼此串親,以示慶祝豐收和不忘手足之情。因為
水族剪紙都勻水族婦女剪紙是隨著服裝的裝飾需要而產生的,主要用作刺繡花的底樣,常見的有圍腰花、衣袖花、衣肩花、背扇花、小孩帽花、鞋花等。它們生活氣息濃厚,風格樸實,
卯節,又稱「歌節」。水族民間節日。流行於貴族三者和獨山縣部分村寨。每年水歷九、十月(家歷五、六月)擇一卯日舉行。當天,青年男女打著傘,手拿花帕到卯坡唱歌、歌舞和遊玩
樓梯既是溝通上下層的交通手段,也是民居入口的標誌。堂屋占平面面積的比重最大,是民居的中心。它直接樓梯相連,是通往臥室、客廳的必經之地。堂物設有祖宗牌位,祭祀神壇,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食,此外,水族還種植一些小麥、包谷、小米、紅稗、紅薯及飯豆等雜糧作輔助糧。糯米飯是節慶主食,也用於祭祀,故又戲稱「鬼米」。水族農民不善種菜
水族端節概述 流行區域: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和散居在毗鄰荔波、獨山、都勻及黔東南苗族侗族纂台州榕江、雷山等縣市多數水族地區 舉辦時段:水歷十二
「霞」是水神,也稱「霞神」,是水族崇奉的雨水神,是水族遷徙及從事稻作的見證神。其形體原本是一塊石頭,或像人形,或像豬首,為此,霞節也稱「母豬霞」。傳說它有人性神性
水族民居反映了水族的民俗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結合作用的結果,它直接敏銳地表現出人們的生活需求、風俗習慣、思想情趣,具有鮮明特點。 1、實用性和經濟性。水族民居
訂婚儀式 水族訂婚儀式十分奇特,男方挑酒內到女方家設宴定親當天,女方家要殺雞款待,並將整隻雞放入鍋內煮,煮熟後,如果雞眼是開的,說明這門親事定了;要是雞眼是閉的,那
九阡酒是一流的純糯米香酒,中國水族獨特傳統工藝釀造。100%的純糯米原料、100%的天然泉水釀造、100%的無添加劑、100%的水族傳統工藝。水族釀酒歷史悠久,有2000多年歷史,有文字記
水族服裝簡史 水族是古代「駱越」的一支,秦代時遷入黔、桂邊境。唐宋時,水族婦女「束髮椎髻」。明代,男子留長髮,綰結於頭頂,穿交領、無扣長衫。由於明代政府實行大規模的
他們是來自遠古的貴族,水族自稱「睢」。「四分地球三分水,天上人間唯一族」,著名作家梁衡揮毫盛讚。水族,原始、古樸、神秘、奇秀。堯人山頭、都柳江河畔,帶著輕紗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