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端節概述 流行區域: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和散居在毗鄰荔波、獨山、都勻及黔東南苗族侗族纂台州榕江、雷山等縣市多數水族地區 舉辦時段:水歷十二
過端的由來,據傳說講,古時兄弟3人分家後,散居各地,關山的阻隔使他們平日不能見面。於是,兄弟們相約在割完稻穀的閒暇的日子,彼此串親,以示慶祝豐收和不忘手足之情。因為
水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少數民族,總人口近30萬,主要聚居在都柳江、龍江上游的三都水族自治縣。 每年農曆清明節後的第一個卯日,是都勻市內外(即基場、陽和、奉合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製,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繡陳花帶,包頭
水族遠古神話是水族先民探尋自然奧秘的形象記錄。在遠古時期,「原始人的生活很簡單,卻喜歡去攻擊那些巨大的問題,例如天地緣何而始,人類從何而來,天地之外有何物等等。他
淳樸、忠厚的水族人民,素有熱情待客的優良傳統,他們對於親戚朋友,那怕是素味平生的不速之客,都會盡其所有,以禮相待。 貴客登門,主人一家皆立刻起身躬迎。並把客人引到火
水族的民間音樂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尤其是民歌,形式多樣,可分為雙歌、單歌、蔸歌、調歌和詰歌五種。水族的民歌按其慣稱分為單歌、雙歌、蔸歌、童謠、調詞、詰詞、喪葬歌等
「斗角舞」是表現兩條牛斗角的民間舞蹈,流傳於貴州都柳江上游三都一帶水族居住區。牛是農民不會說話的忠實朋友,過去,牛是農耕勞動的重要生產工具。因此,千古以來,農耕民
樓梯既是溝通上下層的交通手段,也是民居入口的標誌。堂屋占平面面積的比重最大,是民居的中心。它直接樓梯相連,是通往臥室、客廳的必經之地。堂物設有祖宗牌位,祭祀神壇,
水族的包辦婚姻色彩其實是比較濃厚的,其青年男女的戀愛非常隱秘,只有趕場天和節慶日才有接觸的機會,而且還必須避開長輩與兄嫂才行。惟卯節這天,未婚男女青年才可以盡情地
一、水族村寨的佈局 水族村寨一般選擇在平壩建村,或在半山腰台地建村,少數在山頂建村。村寨的規模大小不等,一般有十幾戶、幾十戶,少者只有幾戶,多者達上百戶。水族是農耕
在17種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中,水族便是其中之一,水族的古老文字稱為水書,水書是勤勞智慧的水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創造的一種獨特文字,是一種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
卯節,又稱「歌節」。水族民間節日。流行於貴族三者和獨山縣部分村寨。每年水歷九、十月(家歷五、六月)擇一卯日舉行。當天,青年男女打著傘,手拿花帕到卯坡唱歌、歌舞和遊玩
水族卯節又稱「歌節」,是水族獨有的民間節日,因其古老而神秘又被稱之為「東方情人節」。水族卯節流行於一部分不過端節的水族生活地區,節期為四天,按古老的遺俗以水歷九、
水族服裝簡史 水族是古代「駱越」的一支,秦代時遷入黔、桂邊境。唐宋時,水族婦女「束髮椎髻」。明代,男子留長髮,綰結於頭頂,穿交領、無扣長衫。由於明代政府實行大規模的
關於水族馬尾繡的歷史,相關資料上不見記載,但這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
水族大多分佈在柳江和龍江的上游地帶,那裡溪流交錯,氣候暖和,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的美稱。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水族人民,他們最喜歡吃糯米飯、酸菜、辣椒、醃魚、醃肉及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貴州的荔波、獨山、都勻、榕江、從江等縣及廣西的融安、南丹、環江、河池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水族人口數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食,此外,水族還種植一些小麥、包谷、小米、紅稗、紅薯及飯豆等雜糧作輔助糧。糯米飯是節慶主食,也用於祭祀,故又戲稱「鬼米」。水族農民不善種菜
水族銀飾以花絲著稱,其工匠善於花絲點珠,盤龍團鳳,工藝精細至極。水族女子,一身青衣,無繡飾,通身上下以銀飾裝扮,黑白輝映,也能達到至美境界。若論飾銀之風盛行,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