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孜別克人珍視鹽,認為鹽可以加深夫妻感情,囊又是烏孜別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二者融為一體,象徵著新婚夫婦好像鹽和囊一樣永不分離,天長地久。 婚禮儀式舉行之後,新
烏孜別克族是以牧業為主的遊牧民族。生活在北疆牧區的烏孜別克族人住著和哈薩克族牧民結構一樣的氈房,只是氈房較小,頂部稍尖,內部裝飾不同。最明顯的就是圍牆上一張張富有
烏孜別克族婦女善於繡花,靈巧的雙手既為自己打扮,也常為丈夫的手帕、煙袋和襯衣上繡花,使他們的衣飾成為一種精美的工藝品。烏孜別克族的建築中,有很多具有中亞的建築藝術
烏孜別克族與其他突厥民族一樣,能歌善舞,舞蹈在傳統的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節日或娛樂活動中,男女老幼,無拘無束,盡情歌舞。烏孜別克人還常自發舉辦群眾性的歌舞
由於中亞細亞的河中地區與中國新疆毗鄰相望,地理環境相似,經濟文化互補性較強,所以很早以前,烏孜別克人的祖先們就從中亞遷入中國新疆地區。 14世紀時,金帳汗國與大元中央
宰牲節一詞是阿拉伯語爾德?艾祖哈的譯意。又稱古爾邦節,意為獻牲,即宰牲獻祭的意思。時間是教歷的12月10日。?這個節日的來歷是這樣的。據說,有一天夜間伊布拉欣聖人夢見安拉
烏孜別克族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製品,蔬菜吃得較少,多吃羊、牛、馬肉。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囊和奶茶。烏孜別克人的主食主要有抓飯、囊、納仁、海勒瓦、包子、烤包子、涼面等
烏孜別克族傳統節日: 聖紀節 又稱毛吾來提節,聖紀節是阿拉伯語「冒路德」的意譯,是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舉行,相傳穆罕
烏孜別克族傳統的結婚儀式一般經過四個程序: 第一,說親。烏孜別克族的婚姻由父母包辦,兒子稍大,父母便為之物色對象,一般都選擇門當戶對的人家。一旦相中某家姑娘,便托親
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樂器大都為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婦女善刺繡,喜歡在衣邊、床單、枕頭和花帽上繡刺各種圖案,十分精美。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飾
烏孜別克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烏孜別克族屬綠洲民族,其生活習俗與維吾爾族十分相近,其文化與生活習俗均有沿襲承繼的成分。烏孜別克族舞蹈種類多種多樣,主要有烏帕爾
19世紀末葉以後,隨著新疆地區商業經濟的發展,從事商業活動的烏孜別克族開始出現了坐商、行商和小商販的分化。以經營進出口貿易為主的烏孜別克族大小商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仰
過去,他們驅牛趕羊輾轉在漫長的牧道上,忍受冬寒夏暑……如今,他們相繼擁有了抗震安居房,還學會種植大棚蔬菜。「放下馬鞭子,編起菜籃子」,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間,全國
烏孜別克族男女都喜歡戴小花帽,小花帽的形式很多,有帶稜角的,有的則不帶稜角,帽子頂端和四邊繡有幾何形和以花卉為主的圖案,有的老年人戴的花帽圖案少,有的則無圖案,花
烏孜別克族禮儀 烏茲別克族注重禮節,尊重長者,說話行路均讓長者先。騎馬外出時若二人同行,則長者在前,幼者在後,男在前女在後。男的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後握手;婦女相見,
烏孜別克族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製品,蔬菜吃得較少,多吃羊、牛、馬肉。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囊和奶茶。烏孜別克人的主食主要有抓飯、囊、納仁、烤餅、海勒哇、包子、烤包子、
烏孜別克族自稱穆斯林,有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使者、信經典、信天仙、信死後復活、信前定。為了體現上述六大信仰,平時必須堅持五項基本功課,即念、禮、齋、課、朝。這五
擊木又叫「嘎裡特克」,是俄語藉詞。這一比賽活動最早由塔塔爾人於1851年從俄國引進到伊寧。因為它對場地和器具的要求簡單,又有利於增強臂力,培養目測力和判斷力,所以很快就
日常飲品 飲料有奶茶、紅茶、茯茶、牛奶、羊奶、馬奶、酸奶子及各種汽水、果汁。其中的奶茶也是自成一格,系用銅壺或鋁壺先將茶水煮沸,再加牛奶熬融,兌加少許食鹽,然後在碗
彈布爾 彈布爾是烏茲別克族彈絃樂器。歷史悠久,形制古樸,音色優美,富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常用於獨奏,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於新疆喀什、和田、庫車、烏魯木齊、伊犁和鄯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