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那麼今天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2,故幾於道3。居,善地;心,善淵4;與,善仁5;言,善信;政,善治6;事,善能;動,善時7。夫唯不爭,故無尤8。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註釋]
1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裡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2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3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4淵:沉靜、深沉。
5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之人。
6政,善治:為政善於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7動,善時: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8尤:怨咎、過失、罪過。
[延伸閱讀]王弼《道德經注》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人惡卑也。
故幾於道。
道無水有,故曰幾也。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言人皆應於治道也。
[延伸閱讀]蘇轍《老子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天以一生水。蓋道運而為善,猶氣運而生水也,故曰上善若水。二者皆自無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麗於形,則於道有問矣,故曰幾於道矣。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也,故曰上善。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一黃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空虛靜默,深不可測,善淵也。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次爻流,善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遇物賦形,而不留於一,善能也。冬凝春伴,涸溢不失節,善時也。
夫惟不爭,故無尤。
有善而不免於人非者,以其爭也。水惟不爭,故兼七善而無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