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譯文
鏡湖之大有三百餘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荷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採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個月,便被選進了宮中。
註釋
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唐書·樂志》:「《子夜吳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樂府解題》:「後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李白的《子夜吳歌》也是分詠四季,這是第三首《秋歌》。並由原來的五言四句擴展為五言六句。
鏡湖:一名鑒湖,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南。
菡(han)萏(dan):荷花的別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境內。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跡,相傳西施浣紗於此,故又名「浣紗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離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時候,月亮尚未出來,就被帶邀而去了。這是誇飾的修辭手法。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