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明上河圖》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清明上河圖》是著名的北宋風俗長卷,是張擇端的唯一傳世名作,一級國寶。全國為絹本、淡設色,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無款印。卷後有金代張著的跋語。卷前曾有宋徽宗題寫的畫名,今已不存。有楊准等人題跋,又有「蘭氏」「吳氏」「靜山周氏」等印。明代有吳寬、李東陽等題跋,曾入嚴嵩之子嚴世蕃家,再入宦官馮保之手。明末清初,收藏狀況不明,清代嘉慶年間入宮,有「嘉慶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宣統御覽之寶等印。
1931年被溥儀攜出宮外,抗日戰爭勝利後歸東北博物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描摹了北宋徽宗時期的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俗風情,展示了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的形式,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共五百多個人物,衣著不同、神態各異,樓船橋市,熱鬧非凡。畫家在構圖上詳略得法,疏密有致。全圖分為以下三個段落。
卷首是郊外的春色。淡霧環繞著梳林,茅簷低小,有些寥落的原野走來幾個行人,有抬轎的、有騎馬的、有步行的,他們或是往城裡去,或是從城裡出來。路邊的樹梢上露出了淡淡的綠芽,春風似撲面而來。走過寂靜的鄉野小路,畫捲進入第二段: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人流和車流交錯;高大的漕運船隻,或往來於河上,或停泊於碼頭;虹橋橫跨汴河兩岸而無一根支柱,形如彩虹。橋上人頭攢動,橋下競相爭渡,一派沸騰的生活場景。
末段描寫汴京城內熱鬧的街市。高大的城樓下面,街道縱橫交錯,房屋鱗次櫛比,酒樓、藥行、香鋪、當鋪、茶坊、旅館、寺觀應有盡有,小商小販沿街叫賣,行人摩肩接踵,賭錢的、說書的、算命的……各色人等,無不神情畢肖,栩栩如生。此長卷涉及社會生活、文化、歷史等大量信息,完全超出了一般繪畫作品所包容的內涵。
據說,當初畫卷一問世,就受到上自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口稱賞,摹本也成為書畫店的「暢銷商品」,每件以一兩銀子的價錢出售。宋代畫家善於描繪細緻的生活場景或街景,在流傳至今的同類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張擇端的這幅《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自問世以來,它一直是皇家收藏的珍品。其間,竟4次被盜,又5次返回深宮,可謂多劫多難。《清明上河圖》最初藏於宣和內府,宋亡後流落民間。元朝時再次徵入內府,但很快被人偷梁換柱,以假易真。此後數易其主,為楊准所得。楊氏本希望後人能世代珍藏然而世事難料,不久,此圖又轉到靜山周氏手中。明朝時,《清明上河圖》一度落入嚴嵩之子嚴世蕃手裡。嚴家獲罪被抄後,圖收歸內府,但不久又被太監馮寶盜出賣掉。它在民間流傳若干年,清朝時再度入宮。
相關內容: 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