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戰國策》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戰國時代,是繼春秋以後更為激烈的大兼併時代。
如果說春秋時期的仁義禮信還被時人用來作為虛飾的話,那麼在戰國時期已完全被打破。
諸侯國之間為了謀求生存與強大更是以勢相爭,以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由此出現的「朝秦暮楚」的局面,則見怪不怪。
而能讓我們清晰地理解這個時代的古籍,則是《戰國策》一書。
《戰國策》一書所記載的歷史,上起智伯滅范氏,下至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雖然只是記載了短短200多年的歷史,但卻是後世理解那個亂世必不可少的古籍。
而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被司馬遷引入進了《史記》中,也被司馬光引進了《資治通鑒》,可以說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過《戰國策》被一些人稱之為是「離經叛道之書」,這究竟是為何呢,當我們帶著這一疑問,穿越時光隧道,看向儒家學派的人物時,他們毫不遲疑的就給出了答案:價值觀與我們倡導的不符。
本篇筆者就從《戰國策》一書的修訂成書說起,聊聊為何說時人的價值觀與儒家思想格格不入,進而說說戰國時期的社會風氣。
《戰國策》
《戰國策》的修訂成書。
所校中《戰國策》書,中書余卷,錯亂相糅莒,又有國別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分別不以序者以相補,除復重,得三十三篇。——《戰國策·序》
《戰國策》是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共33卷,但原作者並不是劉向,至於作者究竟是誰也沒有確切的說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本古籍並非一時一人所作。
此外,這本書原來的書名也是不確定的,在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無意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錯亂相糅莒」,而且部分文字已經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並且為其命名為《戰國策》。
不過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該書並不是劉向編訂的版本,因為在宋朝時期,這本書已經出現了缺失,好在宋代的大文學家曾鞏,對該書進行了校補。
曾鞏畫像
正如曾鞏在《戰國策目錄序》中所言: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雖然曾鞏聊聊數字寫出了自己校補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勢必是充滿艱辛和困難的,所幸的是曾鞏做到了,而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就是曾鞏校補的版本。
《戰國策》所記載的人物是複雜的,有縱橫家,有義士,還有勇士,並且經過多人編訂,這就導致了這本書所包含的思想和觀念極為複雜,不過它所體現的時人的價值觀卻沒有改變,即: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
而這種價值觀則正是與儒家倡導的仁義廉恥格格不入的,筆者接著來說具體說說。
《戰國策》體現的價值觀。
《戰國策》所體現的價值觀是多元化的,而這種多元化正是脫離了儒家正統觀念的控制,這也就導致了儒家倡導的仁義廉恥等思想並不受時人待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戰國策士朝秦暮楚。
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戰國策·秦策》
戰國是歷史上人才流動最為活躍的時期,戰國策士朝秦暮楚則為常態,正如上述所記載的衛鞅則是由魏國去的秦國,並在秦國有了一席之地,而衛鞅也只是戰國策士中的縮影,他的經歷在當時來說,也是極為正常的。
劉向
可以說,在這些策士的心中,還沒有形成「國」的概念,當然忠君愛國的意識自然也很淡薄,而儒家倡導的「忠」、「義」,對他們更是沒有過多的影響,他們名義上是為君主效力,並且做到了「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但根本的出發點是自己的私利。
就好比縱橫家張儀想要把漢中之地割讓給楚國,以此來謀求自己在楚國亦能「呼風喚雨」,不過這卻遭到了甘茂義正言辭的反駁。
如《戰國策·秦策》記載:(甘茂曰:)王今以漢中與楚,即天下有變,王何以市楚也?意思是說,大王今天拿出漢中向楚國求和,假若天下再有什麼禍亂,大玉您又拿什麼去與楚國作交易呢,可謂是說的一語中的。
諸侯國相互干涉內政外交。
齊將封田嬰於薛,楚王聞之,大怒,將伐齊。——《戰國策·齊策》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這不單單體現在對外的戰爭上,還體現在內政的干預上,就如上述所述,就是齊王想要把薛地分封給齊國的貴族田嬰,但是楚王聽到了這事,那是氣不打一處來,並且揚言要攻打齊國。
而正是楚王的這種態度,讓齊王很受傷,並且想要把放棄分封的事,公孫聽說了此事,就主動以「夫齊削地而封田嬰,是其所以弱也,願勿止」勸說楚王同意了此事,而原本是鄒忌門客的公孫也因為此事成為了田嬰以及孟嘗君的重要門客。
孟嘗君像
由此可見,當時諸侯國的內政,有時候並不是單單自己就可以做主的,而這些策士明明知道分封不利於一個國家的強大,為了自己能夠更換門廳,還是極力促成了此事,這也從另一方面揭示了策士的「為私利是圖」的本性。
利用外交手段干預他國內政,亦或者讓諸侯國之間相互牽制,這在戰國時期也是屢見不鮮的,而這與儒家倡導的「忠」、「義」等思想,亦是格格不入的。
男女關係的隨便。
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戰國策·齊策》
戰國時期人們之間的男女關係開始出現了隨便的「苗頭」,這更是無視了儒家一直倡導的「禮」,正如上述所記載,說的是孟嘗君的門客與他的夫人相愛,這對於儒家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是對「禮」的踐踏。
但是孟嘗君非但沒有將這個門客處死,反而以「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為這名門客開脫,意思是說,悅人之貌,漸生愛心,這是人之常情,並且警告給自己打小報告的人說「其錯之勿言也」,而之後孟嘗君還把這個門客引薦給了衛君,並且受到了重用。
影視中的宣太后
而這種男女關係的隨便,並不是單單發生在齊國,在其他諸侯國中也屢見不鮮,再比如說秦國的宣太后,她在快死的時候,就要求讓自己的情人魏丑夫殉葬,《戰國策·秦策》記載:為我(指代宣太后)葬,必以魏子為殉,後來還是庸芮以「死者之無知」勸阻了宣太后的這一行為。
此外,魏國的龍陽君和魏安釐王之間的關係更是被儒家所不容,因為龍陽君是魏王的男寵,並且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與魏王共船而釣,還以哭哭啼啼的方式「融化」了魏王的內心。
這讓魏王很是心疼,於是魏王布令於四境之內曰:有敢言美人者族(出自《戰國策·魏策》),意思是是魏王下了命令:誰敢在談論龍陽君,那就得被滅族。
《戰國策》
由此可見,戰國時期的價值觀與儒家思想的對立,而在這背後其實也體現了戰國時期沒有儒家思想禁錮的社會風氣,而最突出的體現就是各個階層都追求私利,筆者接著論述。
《戰國策》體現社會風氣。
《戰國策》一書中所記載的人物是相當真實的,而追求私利這種人類最原始的本能,也能被詮釋的淋漓盡致,無論是諸侯國君主,還是普通小人物都是如此。
先說諸侯國君主。
徐州之役,犀首謂梁王曰:何不陽與齊而陰結於楚?——《戰國策·魏策》
上述記載了,齊楚徐州之役時,犀首(公孫衍)建議魏王表面上與齊國結盟,但是背地裡也與楚國結好,並且進一步闡述了這種策略能夠取得最終利益。
即:二國恃王,齊、楚必戰,齊戰勝楚,而與乘之,必取方城之外;楚戰勝齊敗,而與乘之,是太子之仇報矣,意思是齊、楚都要依靠大王,這兩個國家一定會打起來,如果齊國能戰勝楚國,魏國與它一起取勝,可以取得方城以外的土地,而加入楚國戰勝了齊國,魏國也是勝利者,並且還可以報了太子被殺的仇。
戰國戰爭
這可真是一招「妙棋」,無論這場戰役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但魏國都是得利的一方,由此可見,諸侯國君主之間的聯盟,是以自己利益為基礎的,而這種聯盟中還暗含著騙局,當然背信棄義的事情更是屢見不鮮。
再說諸侯國大臣。
張儀欲並相秦、魏,故謂魏王曰:儀請以秦攻三川,王以其間約南陽,韓氏亡。——《戰國策·魏策》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張儀為了私利而慫恿秦王割讓漢中之地,我們接著再說張儀想兼做秦國、魏國的相國而設的局,正如上述引用則是說張儀建議秦王攻打三川郡,而讓魏國趁這個時候向韓國索要南陽,並且不惜以滅亡韓國為籌碼。
此外,《戰國策·韓策》中還記載了,趙國權臣大成午去韓國與申不害合謀串通,意圖共同把持趙國和韓國的大權,而這兩人的各懷鬼胎,也是從自己本身的私利出發的。
影視中的張儀
當然,這類事件在《戰國策》一書中還有多次記載,雖然意在言明這些策士的「智慧」,但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些權臣不僅沒有忠君愛國的意識,而且把自己的權位私利看得比國家利益還要重。
後說普通小人物。
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戰國策·秦策》
蘇秦一開始只是一介布衣,而最初遊說秦王沒有成功回到家裡的時候,那全家人都不拿正眼瞧他,正如上述記載,則是蘇秦失意時對全家人對他態度的描述。
但是後來蘇秦功成名就之後,所有人的態度都來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即「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意思是說蘇秦的妻子對他敬畏得不敢正視、只敢側目來看他的威儀,而他的嫂子則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樣在地上爬,對蘇秦是一再叩頭請罪,而讓蘇秦全家態度大轉彎,單單是因為「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影視中的蘇秦
此外,《戰國策·秦策》中還記載了甘茂攻打宜陽時候的場景,一開始攻打很吃力,而士兵們也不願意衝鋒上陣,但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錢進行激勵時,那是人人向前,並且一舉攻克了宜陽。
通過蘇秦家人態度和甘茂士兵態度的轉變,我們不難看出,這時期社會中普通的小人物也是唯利是圖的,當然我們並不能責怪這種赤裸裸追逐利益的人,因為那個時代本身就是一個追名逐利的時代。
不過《戰國策》一書所體現的價值觀雖然呈現出了多元化,但其背後也表現出了儒家的思想觀正在悄然受到尊重,而這時期呈現出的百家爭鳴的思想,也逐漸向儒家的標準靠攏。
《戰國策》體現的價值觀向儒家思想靠攏。
女無謀而嫁者,非吾種也,汙吾世矣。——《戰國策·齊策》
齊閔王驕傲自大,引起了五國伐齊,最終導致身死,而齊國也差點因此被滅,而齊閔王的兒子法章改了姓名躲到了太史敫的家中,以至於太史敫的女兒見到法章之後,兩人未經父母許可便在一起,這讓太史敫十分生氣,並說出了上述所引用的話語,並且終身不認自己的女兒。
但是太史敫的女兒,針對父親的態度,並沒有忘記自己做女兒的本分,也沒有失了做子女的禮節,於是被人稱讚曰:君王后賢,不以不睹之故,失人子之禮也,很顯然,太史敫的做法是符合儒家所倡導的「禮」,而他女兒的做法符合儒家所倡導的「孝」。
影視中的魏文侯
此外,《戰國策·魏策》中還記載了魏文侯信守承諾而冒雨與「虞人獵」,這也是符合儒家所倡導的「信」,而且本篇還說出了「魏於是乎始強」,這也說明了時人一開始重視誠信,認為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
所以,在戰國那個追逐名利的時代,人們為了達到目的,往往會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會不擇手段,但依然不可否認儒家倡導的「仁、智、禮、義、信」等觀念,正在被世人所重視。
結束語:
綜上述所,我們已經知曉《戰國策》被一些人稱之為「離經叛道之書」,也是有道理的,至少對於堅守儒家思想的人來說是如此,畢竟它所體現的整體上的價值觀與儒家倡導的思想不符。
但這並不能否認儒家思想在當時是完全被摒棄的,而儒家思想背後代表的正義、無私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當時人的認同,甚至也影響到了一些人的價值觀,尤其是書中所記載的那些不顧生死的義士,更是成為了後世褒揚的典範。
所以又可以說,在戰國時期多元化的價值觀的背後,儒家觀念也佔有了一定的地位,而這一些都為漢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