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伯溫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人生就是一場艱苦的跋涉,同時也不斷地面臨著各種選擇和被選擇。選擇別人,彰顯出自己有底氣和能力;被別人選擇,也說明自身有閃光點和優秀品質。但在同樣的環境條件、和內在品質的情況下,結果卻是千差萬別。可見事物的價值與很多因素有關,明代一位作家也進行過深入的思考。下面就分享劉伯溫的一篇經典之作,發人深省,言盡而意不止。
《工之僑獻琴》
作者:劉基(明代)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歎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明朝初年朱元璋請他到南京做謀臣,官至御史中丞,洪武四年辭官退隱,著有《誠意伯文集》、《郁離子》等。本文選自《郁離子》,這是劉基隱居青田時寫的一部書,用寓言的形式批判元朝末年的暴政。這則寓言著重揭露統治者喜偽去真、崇古賤今的愚蠢可笑的行為。
這篇寓言的大意是:一位名叫工之僑的琴師,他用上好的桐木做成一把琴,並裝上琴弦,彈奏出金玉之聲。他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獻給樂隊主管,可樂師卻說這不是古琴,於是便把它退還回來。
工之僑回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畫上斷紋,又請人雕刻上古代的款式,然後把它裝在匣中、埋在泥土裡。一年後再挖出來、抱到集市上賣,一位達官貴人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重金買下並獻給朝廷。樂官們傳遞著觀賞,都說它真乃稀世珍品。
琴師於是感歎,這個社會真可悲!但又何止是一把琴?如果不早做打算,不然就要一同滅亡了!於是到宕冥附近的山上隱居,最終不知道他去哪兒了。
作者先寫這把琴不被賞識,然後琴被偽裝後,深受樂官的誇讚。作者運用對比手法,雖然琴的質量沒變,它的價值卻從無人貨識、到被當作稀世之寶,鞭撻了崇古賤今的愚蠢和可悲。最後作者點明了題旨,並不是只在講一張琴的遭遇,而是悲歎當時的世道、以及各種歪風邪氣。
琴師憤然離別,表現了他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同時也將文章的思想昇華到一定的高度。文章的結尾,也好似編筐的收口,毫不拖泥帶水,卻言已盡而意不止。
讀完之後,讀者不禁掩卷深思。一件物品的好壞、真偽,不能只從表面上觀察,就像這把琴,一年的時間就身價倍增,並非有什麼內在的變化,依然是那樣的材質和製作工藝,只不過是外表的裝飾變了。同樣,我們對待人才也應該重在內質,而不是只看其穿著和談吐,就像按圖索驥,結果卻鬧出笑話。
但再退一步說,無論是人或事,都需要重視良好的包裝,正所謂「人靠衣裝馬靠鞍,狗配鈴鐺跑得歡。」外表和內在也是辯證統一的,沒有良好的內在品質,徒有其表,最後還是會被淘汰;不注意自身的形象塑造,優秀的品質也不容易被發現和挖掘,就像和氏璧那樣,雖然最終被世人珍惜,卻經歷曲折,甚至有被長期埋沒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