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一起來看看吧!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辛棄疾 〔宋代〕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開篇詞人即提到「漢中」,除了因為漢中是張仲固要去的地方之外,還因宋高宗即位之初,李綱等人就主張在此地建立行都,出擊金軍。作者滿懷一腔報國之志,一生都渴望光復故土,洗去被金軍侵略的恥辱,所以一提到漢中,他便自然地聯想到漢朝基業的建立。「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追憶了劉邦當年從漢中率軍出發,直指關中,把踞守關中的秦的三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相繼擊潰的往事。那是多麼高明的戰略決策,多麼令人羨慕的戰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謀善戰的漢初三傑的貢獻。「追亡事,今不見」詞人的筆鋒由歷史的回顧轉向眼下的現實。這段歷史趣事和劉邦帝業聯繫在一起,儘管時移世變,也沒有沖淡人們美好的記憶。然而如今的雄豪意氣何在?這裡詞人借用唐代李嶠《汾陰行》的詩句:「世事回還不可測。昔時青樓對歌舞,今日黃埃聚荊棘。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借古是為了喻今,當時偏安的朝廷,屈辱求和,國勢日衰,沒有一點振奮作戰的氣象。詞人面對著眼前的剩山殘水,怎能不使他感傷落淚呢!「胡塵未斷」和「塞馬空肥」,既寫出嚴重的民族危機,又抒發報國無路的悲憤。詞人追憶劉邦充滿榮光的戰鬥歷程,無奈如今的朝堂卻是一派文恬武嬉,國勢衰微,萎靡不振。大好河山看似依舊,其實早已被金軍的鐵騎踏遍。看著敵騎在南宋的疆土上肆意馳騁,像詞人這般懷有一腔報國之志的血性男兒,又豈能無動於衷。
下闋開頭「一編書是帝王師」,用張良佐漢的故事,與篇首回應。下句「小試」二字微諷。既是「帝王師」,為什麼不大用,而只「小試」呢?但又是雙解。小試之後,必有大用。「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詞人心中對友人的不捨隨著分別時刻的臨近而越來越深。以「更」字領起,縱筆直抒,沉恨離愁,盡吐紙上,充分揭示出別離時的愁苦心境。「愁滿旌旗」一句,言無知的旌旗也會染上他倆的別愁,寫離情最獨到。「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作者當時也已經接受改任知隆興府,兼江南西路安撫使之命,很快就要去江西赴任。當張仲固抵達漢中,回首思念今日為他踐行的人時,辛棄疾早已離開此地,到達南昌了。「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離別在即,詞人滿腹離愁無法化解,真希望車輪能在一夜之間生出四角,使張仲固因無法離開而多停留幾日,可是這又怎麼可能呢?分別之後,思念定會讓作者變得更加消瘦。以上兩句,一句從對方思念自己著筆,以「江涵秋影雁初飛」的成句,寫孤獨的友人望雁寄情之貌,寓情於景;一句從自己思念友人出發,以「車輪四角」寫留別苦情,「帶減腰圍」寫別後相思。
本篇結構頗為緊湊。例如上片只有兩層意思,其問以「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過渡,既感慨再也見不到漢初風雲際會,君臣相得的盛況,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陸沉的現狀。這樣,就使懷古與傷今渾然聯成一體,可以全面地表達詞人熾烈的愛國之情。下片在結構安排上也有相似之處,即從張仲同寫起,以「回首處」二句過渡,接寫作者的愁懷。其次,本篇語言也頗為精練(這包括運用古人的現成詩句)。例如「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原是唐代李嶠的詩句,但詞人卻能翻出新意,一掃原詩物是人非、富貴易失的消極情緒,用來描繪愛國志士目睹故國山川、熱淚縱橫的情景,恰到好處,足見作者駕馭語言的高度能力。
相關內容: 辛棄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