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1248-約1320),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臨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南宋末元初著名詞人。張俊六世孫。他主張好詞要意趣高遠、雅正合律、意境清空,並以所作為論詞的最高標準,但是他把辛棄疾、劉過的豪放詞看做「非雅詞」,則反映了他偏重形式的藝術特點。書中所論詞的做法,包含他個人的創作實踐經驗,某些論述至今仍有借鑒作用。他熱衷於詞學研究,著有《詞源》2卷。有詞集《山中白雲詞》8卷傳世,存詞約三百首。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張炎的《湘月·行行且止》,一起來看看吧!
湘月·行行且止
張炎〔宋代〕
餘載書往來山陰道中,每以事奪,不能盡興。戊子冬晚,與徐平野、王中仙曳舟溪上。天空水寒,古意蕭颯。中仙有詞雅麗;平野作《晉雪圖》,亦清逸可觀。余述此調,蓋白石《念奴嬌》鬲指聲也。
行行且止,把乾坤收入,篷窗深裡。星散白鷗三四點,數筆橫塘秋意。岸觜沖波,籬根受葉,野徑通村市。疏風迎面,濕衣原是空翠。
堪歎敲雪門荒,爭棋墅冷,苦竹鳴山鬼。縱使如今猶有晉,無復清游如此。落日沙黃,遠天雲淡,弄影蘆花外。幾時歸去,剪取一半煙水。
這首詞上闋主要寫景,字字勾勒,句句入畫,處處瀰漫著詞人對山陰道上所見自然風光的無限熱愛之心。下闋轉入抒情,在對冬晚泛舟暢遊的深長感慨中,流露出作者的家國之思。這首詞蒼涼激楚,即景抒情,備寫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紅刻翠為工。
一葉小舟,在蕭瑟的溪上划行。船兒走一會,又停一會,走一會,又停一會,像是要把這天地間的美景,都收進篷窗之內。船中坐著三個讀書人,正在盡賞這天空水寒的冬日風光。只見稀稀落落的三四隻白鷗,在水面上徘徊。此景活像是一個丹青妙手以疏疏幾筆畫出的水鄉葦塘秋意圖。遠遠望去,尖削的溪岸激濺起水波,籬笆下堆積著枯黃的落葉,一條荒僻小徑正通向村中的集市。這時,淡淡的風迎面吹來,艙內三人的衣服,都被那空濛的水汽打濕了。
上面這段描寫,便是張炎《湘月》一詞上闋的內容。那船中的三人,一個人王中仙(沂孫),一個是畫家徐平野,另一個便是這首詞的作者張炎。張炎在小序中交代,他曾多次往來山陰道中,往往因事情紛繁,失去暢遊機會,總覺得未能盡興。這次與友人泛舟,始領略到晉人王子敬所說的「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世說新語·言語》)的意境。張炎詞中所描繪的山陰道中景色,較之王子敬的敘述,更為具體生動了。
上半闋句句俱是寫景。「行行」三句,先點出是「曳舟溪上」。「星散」二句,寫舟中外望,是從「高遠」著筆。「岸觜」三句,則是「平遠」之景。「疏風」二句,開始轉入寫感受,亦景亦情,很自然便轉入以抒情為主的下半闋。上闋寫景了了幾筆,如同作畫高手,活畫一幅冬際圖。
張炎在小序中提到徐平野作《晉雪圖》,但未有指出此圖內容如何;但既以「晉雪」為題,當是指晉人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的故事。由此看來,《湘月》上闋,就不單是句句寫景,還是句句寫畫了。上闋是亦景亦畫,渾然一體,是一幅極清逸的宋人寒林山水圖。張炎詞長於寫景狀物,於此可見一斑。
下闋即因《晉雪圖》而生思古之幽情。過片三句,用了兩個晉人典故,一為「門荒」,一為「墅冷」,再加上叢叢苦竹在風中蕭蕭作響,恍似山鬼鳴叫,很自然便使人產生「堪歎」之感了。山陰道上,曾是晉人清游之地,但經過戰亂之後,現在一切都變了。正是「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時宋亡已九年,作者心裡自多感慨。「縱使如今猶有晉,無復清游如此」二句,便是這種悲哀慨歎的凝聚。「有晉」之「有」字無義,往往置於朝代名之前以足成詞語。
「落日」以下五句,以景寫情,表達思歸之意:落日的餘暉把沙灘染成金黃的顏色,淡淡的雲影在遠處的天空中飄蕩。透過蘆花的間隙,可以看見它們的影子在閃爍。作者不禁又發出讚歎,何時能用剪刀把一江煙水美景,剪取一半回去呢。末二句用晉索靖故事。張炎這首詞,以「幾時歸去,剪取一半煙水」作結,合用索、杜二典,既指眼前之景,也指徐平野的《晉雪圖》,亦景亦畫,融為一體,真是精妙之極。
此詞上闋句句寫景,亦句句寫畫;下闋則因《晉雪圖》而抒發家國之感,借晉說宋,寄慨遙深。末二句把景、情、畫三者融合在一起,更使人回味不盡。
相關內容: 張炎 、